中文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绪论 | 第21-36页 |
第一节 选题 | 第21-24页 |
一、选题的意义 | 第21-23页 |
二、选题的范围 | 第23-24页 |
第二节 选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 第24-30页 |
一、域外研究状况 | 第24-27页 |
二、国内研究状况 | 第27-30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30-33页 |
一、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3页 |
二、论文的重点和难点 | 第33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3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第五节 创新性与不足之处 | 第34-36页 |
一、创新性 | 第34-35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35-36页 |
第一章 法兰西与鲁迅思想的形成 | 第36-49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36-41页 |
一、鲁迅生平及创作简介 | 第36-39页 |
二、鲁迅的法国文学译介 | 第39-41页 |
第二节 法国思潮对鲁迅的影响 | 第41-48页 |
一、鲁迅文艺启蒙思想的形成 | 第41-46页 |
二、鲁迅科学启蒙思想观的形成 | 第46-47页 |
三、法国艺术对鲁迅革命思想的熏陶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二章 中国留法学生的鲁迅译介(1926-1936) | 第49-76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49-51页 |
一、历史背景 | 第49页 |
二、译介历程 | 第49-51页 |
第二节 敬隐渔的鲁迅译介 | 第51-68页 |
一、敬隐渔与罗曼·罗兰 | 第51-54页 |
二、敬隐渔的译介活动 | 第54-62页 |
三、敬隐渔推动了鲁迅作品在世界的传播 | 第62-68页 |
第三节 徐仲年与鲁迅作品的法译 | 第68-73页 |
一、徐仲年简介 | 第68-69页 |
二、徐仲年的鲁迅译介活动 | 第69-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6页 |
第三章 外国传教士的鲁迅传播与研究(1937-1948) | 第76-102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76-78页 |
一、历史背景 | 第76-77页 |
二、译介历程 | 第77-78页 |
第二节 文宝峰的鲁迅传播与研究 | 第78-91页 |
一、文宝峰的《新文学运动史》 | 第78-80页 |
二、文宝峰的鲁迅观 | 第80-83页 |
三、局限性 | 第83-88页 |
四、影响 | 第88-91页 |
第三节 善秉仁的鲁迅研究 | 第91-95页 |
一、善秉仁的《说部甄评》 | 第91-93页 |
二、善秉仁的鲁迅观 | 第93-95页 |
第四节 布里埃尔的鲁迅研究 | 第95-98页 |
一、布里埃尔的《鲁迅:一个深受大众喜爱的作家》 | 第95-97页 |
二、局限性 | 第97-98页 |
第五节 明兴礼的鲁迅研究 | 第98-99页 |
一、明兴礼的《中国当代文学的顶峰》 | 第98-99页 |
二、研究特点 | 第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2页 |
第四章“毛主义者”与“原样派”的鲁迅传播与接受(1949-1976) | 第102-123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102-106页 |
一、历史背景 | 第102-103页 |
二、译介历程 | 第103-106页 |
第二节“毛主义者”的鲁迅译研 | 第106-110页 |
一、“毛主义”简介 | 第106-107页 |
二、译品的“毛主义”标签 | 第107-110页 |
第三节“原样派”的鲁迅译介 | 第110-116页 |
一、《原样》、“原样派”、索莱尔斯 | 第110-112页 |
二、“原样派”的鲁迅译研 | 第112-116页 |
第四节 克莱布索娃的鲁迅译研 | 第116-119页 |
一、译介历程 | 第116页 |
二、克莱布索娃的《鲁迅,生平与作品》 | 第116-118页 |
三、局限性 | 第118-119页 |
第五节 波伏瓦的鲁迅观 | 第119-121页 |
一、波伏瓦的中国之行 | 第119页 |
二、波伏瓦的《长征》 | 第119-120页 |
三、局限性 | 第120-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五章 世纪末对鲁迅的全面译介与研究(1977-1999) | 第123-154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123-131页 |
一、历史背景 | 第123-124页 |
二、译介历程 | 第124-131页 |
第二节 米歇尔·露阿的鲁迅译研 | 第131-147页 |
一、鲁迅是“中国的西方学派诗人” | 第131-134页 |
二、鲁迅的《过客》与波特莱尔的《异乡人》 | 第134-136页 |
三、《这样的战士》 | 第136-138页 |
四、《抨击与讽刺文选:1925-1936》 | 第138-139页 |
五、《女性不公正的生与死》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 第139-141页 |
六、从《伤逝》到《这就是我对她所做的》 | 第141-142页 |
七、巴黎鲁迅百年诞辰纪念会 | 第142-144页 |
八、巴黎鲁迅翻译研究小组 | 第144-147页 |
第三节 弗朗索瓦·于连的鲁迅研究 | 第147-152页 |
一、于连简介 | 第147-148页 |
二、鲁迅研究历程 | 第148-149页 |
三、主要观点 | 第149-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152-154页 |
第六章 新世纪的鲁迅形象(2000-2016) | 第154-173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154-162页 |
一、背景 | 第154-155页 |
二、译介历程 | 第155-159页 |
三、文化交流中的鲁迅 | 第159-162页 |
第二节 魏简的鲁迅传播与研究 | 第162-167页 |
一、简介 | 第162-163页 |
二、译介历程 | 第163-164页 |
三、主要观点 | 第164-167页 |
第三节 勒·克莱齐奥的鲁迅接受 | 第167-170页 |
一、创作活动简介 | 第167-168页 |
二、接受分析 | 第168-170页 |
本章小结 | 第170-173页 |
第七章《阿Q正传》的重译与解读 | 第173-190页 |
第一节 译介历程 | 第173-174页 |
第二节 译本比较研究 | 第174-184页 |
一、《阿Q正传》的法译名比较 | 第174-175页 |
二、《阿Q正传》的《序》的翻译 | 第175-180页 |
三、俗语典故的翻译 | 第180-182页 |
四、风格的翻译 | 第182-183页 |
五、词语的翻译 | 第183-184页 |
第三节 《阿Q正传》的解读 | 第184-188页 |
一、沃瓦论阿Q | 第184-186页 |
二、艾玛丽解读阿Q | 第186-187页 |
三、沙戴尔论阿Q | 第187-18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8-190页 |
第八章 论争 | 第190-215页 |
第一节 《野草》之争 | 第190-198页 |
一、概述 | 第190-192页 |
二、分歧 | 第192-194页 |
三、李克曼的《官方花园里鲁迅的<野草>》 | 第194-197页 |
四、《野草》译名之我见 | 第197-198页 |
第二节 阿Q是否还存在? | 第198-202页 |
一、问题始末 | 第198-199页 |
二、启示 | 第199-202页 |
第三节 鲁迅是人道主义者吗? | 第202-203页 |
一、问题始末 | 第202-203页 |
二、启示 | 第203页 |
第四节 罗曼·罗兰与鲁迅的信事件 | 第203-210页 |
一、信事件始末 | 第203-205页 |
二、调查结果 | 第205-210页 |
第五节 鲁迅是否因罗曼·罗兰的“托庇有了名” | 第210-214页 |
一、鲁迅真的因罗曼·罗兰的“托庇有了名”吗? | 第210-212页 |
二、《中国国民性的讽刺性暴露》一文的启示 | 第212-214页 |
本章小结 | 第214-215页 |
结语 | 第215-218页 |
参考文献 | 第218-227页 |
读博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227-228页 |
附录一:鲁迅在法语世界的传播与研究年表 | 第228-234页 |
附录二:Chronologie des recherches sur Lu Xun en francophonie | 第234-241页 |
致谢 | 第241-2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