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17-4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22页 |
1.1.1 国际背景 | 第17-19页 |
1.1.2 国内背景 | 第19-22页 |
1.1.3 省内背景 | 第2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23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23-24页 |
1.3 国内外血吸虫病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24-39页 |
1.3.1 血吸虫病流行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 第24-30页 |
1.3.2 血吸虫病防控策略的研究现状 | 第30-34页 |
1.3.3 血吸虫病诊断与治疗的研究现状 | 第34-36页 |
1.3.4 空间信息技术在血吸虫病防控中的应用 | 第36-38页 |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38-39页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39-4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1.4.2 数据来源 | 第40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40-47页 |
1.5.1 血吸虫病防控的理论研究 | 第41页 |
1.5.2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 第41-42页 |
1.5.3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评价研究 | 第42-43页 |
1.5.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仿真模拟研究 | 第43-44页 |
1.5.5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体系建设研究 | 第44-47页 |
2 血吸虫病防控的理论研究 | 第47-62页 |
2.1 血吸虫病防控的相关概念 | 第47-48页 |
2.2 血吸虫病防控的理论基础 | 第48-53页 |
2.2.1 系统论 | 第48页 |
2.2.2 人地关系理论 | 第48-50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50-51页 |
2.2.4 突变理论 | 第51-52页 |
2.2.5 控制论 | 第52-53页 |
2.3 血吸虫病流行的动力演化机制 | 第53-56页 |
2.3.1 人口系统动力机制 | 第54页 |
2.3.2 环境系统动力机制 | 第54页 |
2.3.3 经济系统动力机制 | 第54-55页 |
2.3.4 社会系统动力机制 | 第55页 |
2.3.5 政府系统动力机制 | 第55-56页 |
2.4 血吸虫病防控的基本内容与流程 | 第56-58页 |
2.5 血吸虫病防控综合体系构建 | 第58-60页 |
2.5.1 明确防控主体与受控对象 | 第58-59页 |
2.5.2 设置防控目标 | 第59-60页 |
2.5.3 提出防控措施 | 第6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3 湖南省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现状分析 | 第62-77页 |
3.1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界定 | 第62-63页 |
3.2 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 | 第63-65页 |
3.2.1 自然条件 | 第63-64页 |
3.2.2 自然资源 | 第64-65页 |
3.3 经济社会状况 | 第65-69页 |
3.3.1 人口与城镇化 | 第65-66页 |
3.3.2 经济发展概况 | 第66-67页 |
3.3.3 产业结构概况 | 第67-68页 |
3.3.4 生态环境概况 | 第68-69页 |
3.3.5 社会事业概况 | 第69页 |
3.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分析 | 第69-76页 |
3.4.1 疫情感染现状 | 第69-70页 |
3.4.2 查螺灭螺现状 | 第70-71页 |
3.4.3 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测算 | 第71-74页 |
3.4.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第74-76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76-77页 |
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 第77-104页 |
4.1 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系统研究 | 第77-82页 |
4.1.1 疫水接触子系统 | 第77-80页 |
4.1.2 疫水分布子系统 | 第80-81页 |
4.1.3 各子系统的因果关系链条 | 第81-82页 |
4.2 人水作用机理的驱动因子初步筛选 | 第82-88页 |
4.2.1 研究方法简介 | 第82-83页 |
4.2.2 驱动因子关联度分析 | 第83-88页 |
4.3 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相关分析 | 第88-90页 |
4.3.1 疫水接触驱动因子的相关性测度 | 第88-89页 |
4.3.2 疫水分布驱动因子的相关性测度 | 第89-90页 |
4.4 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响应分析 | 第90-102页 |
4.4.1 疫水行为驱动因子的响应分析 | 第90-96页 |
4.4.2 疫水分布驱动因子的响应分析 | 第96-102页 |
4.5 本章小节 | 第102-104页 |
5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评价研究 | 第104-132页 |
5.1 风险评价预警体系的建立 | 第104-112页 |
5.1.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104-105页 |
5.1.2 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框架 | 第105-106页 |
5.1.3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06-107页 |
5.1.4 指标解析 | 第107-112页 |
5.2 风险评价方法 | 第112-117页 |
5.2.1 评价指标标准化 | 第112页 |
5.2.2 计算指标权重 | 第112-116页 |
5.2.3 计算风险指数 | 第116-117页 |
5.3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状况分析 | 第117-121页 |
5.3.1 血吸虫病感染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7页 |
5.3.2 各子系统感染风险指数评价 | 第117-120页 |
5.3.3 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综合指数评价 | 第120-121页 |
5.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空间格局分析 | 第121-130页 |
5.4.1 各子系统风险指数空间格局分析 | 第121-128页 |
5.4.2 感染风险综合指数空间格局分析 | 第128-13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6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系统仿真模拟 | 第132-152页 |
6.1 研究方法 | 第132-136页 |
6.1.1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 第133-134页 |
6.1.2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 第134页 |
6.1.3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原则 | 第134-135页 |
6.1.4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步骤 | 第135-136页 |
6.2 系统动力学在Vensim中的实现 | 第136-137页 |
6.2.1 Vensim概述 | 第136-137页 |
6.2.2 基于Vensim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 | 第137页 |
6.3 系统结构及反馈机制 | 第137-140页 |
6.3.1 因果结构 | 第137-139页 |
6.3.2 子系统结构分析 | 第139-140页 |
6.4 系统模型仿真模拟 | 第140-150页 |
6.4.1 模型构建 | 第140-143页 |
6.4.2 模型检验 | 第143-144页 |
6.4.3 方案设置 | 第144-147页 |
6.4.4 方案模拟与选择 | 第147-150页 |
6.5 本章小节 | 第150-152页 |
7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控体系建设 | 第152-165页 |
7.1 总体防控目标 | 第152-154页 |
7.2 区域防控要点分析 | 第154-157页 |
7.2.1 岳阳市 | 第154-155页 |
7.2.2 常德市 | 第155-156页 |
7.2.3 益阳市 | 第156-157页 |
7.3 重点血防工程 | 第157-161页 |
7.3.1 农业血防工程 | 第157-158页 |
7.3.2 生物血防工程 | 第158-159页 |
7.3.3 水利血防工程 | 第159页 |
7.3.4 药物灭螺工程 | 第159-160页 |
7.3.5 健康教育工程 | 第160页 |
7.3.6 人畜传染源控制工程 | 第160-161页 |
7.4 血防保障机制 | 第161-163页 |
7.4.1 组织管理机制 | 第161-162页 |
7.4.2 科技研发机制 | 第162页 |
7.4.3 人才培养机制 | 第162-163页 |
7.4.4 工程实施机制 | 第163页 |
7.4.5 监测预警机制 | 第163页 |
7.5 本章小节 | 第163-165页 |
8 结论与讨论 | 第165-169页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65-167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67-168页 |
8.3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 第168-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86页 |
致谢 | 第186-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