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 绪论 | 第11-17页 |
| ·研究的原因和价值 | 第11-12页 |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 ·关于“有一种 A 叫 B”结构的研究 | 第12-13页 |
| ·关于“不是所有 A 都叫 B”结构的研究 | 第13-14页 |
| ·研究范围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构式语法理论” | 第14页 |
| ·“三个平面理论” | 第14-15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 ·比较法 | 第15页 |
| ·语料库法 | 第15页 |
| ·预期达到的研究结果 | 第15页 |
| ·语料来源 | 第15-17页 |
| 2 句法构成比较 | 第17-39页 |
| ·“不是所有 A 都叫 B”与“有一种 A 叫 B”框式结构构成基础 | 第17-30页 |
| ·可变项“A”“B”的音节特征 | 第17-21页 |
| ·可变项“A”“B”的语法特征 | 第21-30页 |
| ·“不是所有 A 都叫 B”与“有一种 A 叫 B”框式结构的等价转换 | 第30-32页 |
| ·可转换 | 第30-31页 |
| ·不可转换 | 第31-32页 |
| ·两框式结构的语表构造类型 | 第32-36页 |
| ·A 相同 B 不同 | 第32-34页 |
| ·A 不同 B 相同 | 第34-35页 |
| ·A 和 B 都不相同 | 第35-36页 |
| ·两框式结构的入句能力 | 第36-37页 |
| ·充当句法成分 | 第36-37页 |
| ·作为独立单句 | 第37页 |
| ·作为复句分句 | 第37页 |
| ·两框式结构的句法位置 | 第37-39页 |
| ·句首位置 | 第37-38页 |
| ·句中位置 | 第38页 |
| ·句末位置 | 第38-39页 |
| 3 语义关系比较 | 第39-53页 |
| ·“A”“B”的语义关系类型 | 第39-43页 |
| ·原因一结果关系 | 第39页 |
| ·相反相成关系 | 第39-41页 |
| ·事物属性与事物关系类 | 第41-42页 |
| ·比况关系 | 第42-43页 |
| ·类别与典型个体关系 | 第43页 |
| ·两框式结构中“A”“B”语义关系类型差异 | 第43-44页 |
| ·“不是所有 A 都叫 B”与“有一种 A 叫 B”的构式义 | 第44-47页 |
| ·摆脱原型义 | 第44页 |
| ·与预期相对的反预期义 | 第44-45页 |
| ·强调凸显义 | 第45-46页 |
| ·临时强加与排除义 | 第46-47页 |
| ·语义认知解释 | 第47-53页 |
| ·主观性 | 第47-48页 |
| ·因果性 | 第48-49页 |
| ·相关性联想 | 第49-50页 |
| ·相似性联想 | 第50页 |
| ·相反性联想 | 第50-53页 |
| 4 语用含义及价值比较 | 第53-65页 |
| ·语用含义 | 第53-55页 |
| ·语用含义 | 第53-54页 |
| ·语用含义产生的原因 | 第54-55页 |
| ·表达信息的特点 | 第55-56页 |
| ·模糊性 | 第55页 |
| ·临时性 | 第55-56页 |
| ·限制性 | 第56页 |
| ·语体价值 | 第56-62页 |
| ·标题使用广泛 | 第56-59页 |
| ·用于广告宣传 | 第59-60页 |
| ·感情色彩多样 | 第60-62页 |
| ·修辞功能 | 第62-65页 |
| ·修辞构式 | 第62页 |
| ·广告中的修辞 | 第62-65页 |
| 5 结论 | 第65-67页 |
| 致谢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