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图表目录 | 第12-1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9-35页 |
·研究背景 | 第19-29页 |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及其现状 | 第19-22页 |
·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机遇与挑战 | 第22-24页 |
·国内外教师隐性课程及其研究的主要视角及不足 | 第24-29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 第29-33页 |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29-30页 |
·研究问题和方法 | 第30-31页 |
·研究意义 | 第31-33页 |
·论文结构 | 第33-35页 |
第二章 课程、隐性课程及教师隐性课程研究综述 | 第35-58页 |
·引言 | 第35页 |
·课程概述 | 第35-45页 |
·课程的缘起研究 | 第35-36页 |
·课程的概念解读 | 第36-40页 |
·课程的类型分析 | 第40-45页 |
·国内外隐性课程研究 | 第45-56页 |
·隐性课程概念的产生 | 第45-46页 |
·隐性课程研究的主要层面 | 第46-56页 |
·外语隐性课程及外语教师隐性课程研究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三章 理论基础、实证验证及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58-103页 |
·引言 | 第58页 |
·隐性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其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58-70页 |
·隐性课程研究的教育哲学基础 | 第58-60页 |
·隐性课程的教育心理学基础 | 第60-66页 |
·教师的课程创生理念 | 第66-68页 |
·隐性课程的教育生态学基础 | 第68-70页 |
·隐性课程研究的实证基础 | 第70-71页 |
·本研究中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71-100页 |
·课程及课程实施 | 第72-80页 |
·课程实施中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 第80-82页 |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其存在的隐性与显性 | 第82页 |
·课程实施中的第四级课程—个体隐性课程 | 第82-88页 |
·教师隐性课程的概念界定 | 第88-100页 |
·大学英语教师隐性课程—研究对象的再阐释 | 第100-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 第103-125页 |
·引言 | 第103页 |
·研究对象 | 第103页 |
·研究方法 | 第103-104页 |
·定量研究 | 第104页 |
·定性研究 | 第104页 |
·研究设计和实施过程 | 第104-124页 |
·问卷设计、改进与实施 | 第104-120页 |
·课堂观察的设计与实施 | 第120-123页 |
·访谈的设计和实施 | 第123-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第五章 定量研究数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第125-152页 |
·引言 | 第125页 |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 第125-127页 |
·大学英语教师隐性课程问卷因素分析 | 第127-129页 |
·大学英语教师隐性课程各因子水平分析 | 第129-131页 |
·大学英语教师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与教师隐性课程的关系 | 第131-140页 |
·大学英语教师隐性课程的性别差异 | 第131-132页 |
·大学英语教师隐性课程的年龄差异 | 第132-134页 |
·大学英语教师隐性课程和教师教龄的关系 | 第134-135页 |
·大学英语教师隐性课程与学校类型的关系 | 第135-137页 |
·大学英语教师隐性课程与学校所处地域的关系 | 第137-138页 |
·大学英语教师隐性课程与教师学历的关系 | 第138-139页 |
·大学英语教师隐性课程的职称差异 | 第139-140页 |
·大学英语教师隐性课程问卷调查结果—深度分析 | 第140-148页 |
·大学英语教师隐性课程之责任意识之一--教师教学自我认知意识 | 第141-142页 |
·大学英语教师隐性课程之责任意识之二—教师角色自我认知 | 第142页 |
·大学英语教师隐性课程之责任意识之三—教师反思意识 | 第142-143页 |
·大学英语教师隐性课程之情感意识之一—对学生支持意识 | 第143-144页 |
·大学英语教师隐性课程之情感意识之二—对学生平等意识 | 第144-145页 |
·大学英语教师隐性课程之创新意识之一—课堂组织和管理 | 第145页 |
·大学英语教师隐性课程之创新意识之二—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创新 | 第145-147页 |
·大学英语教师隐性课程之创新意识之三—对大纲的理解和执行 | 第147页 |
·大学英语教师隐性课程之创新意识之四—课外指导学生情况 | 第147-148页 |
·问卷数据的回归分析 | 第148-151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152页 |
第六章 定性研究数据资料的归类与分析 | 第152-173页 |
·引言 | 第152页 |
·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观察 | 第152-164页 |
·对课堂观察的总体描述 | 第152-153页 |
·对课堂观察记录的展示与分析 | 第153-164页 |
·对访谈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第164-172页 |
·教师对自身职业和自我角色的认识和看法 | 第165-167页 |
·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和看法 | 第167-169页 |
·教师对课程资源、教学大纲的认识和看法 | 第169-171页 |
·教师对课外指导学生的认识和看法 | 第171-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172-173页 |
第七章 结果与讨论 | 第173-189页 |
·引言 | 第173页 |
·大学英语教师个体隐性课程的主要特点 | 第173-179页 |
·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角色认知取向 | 第173-175页 |
·大学英语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角色偏向 | 第175-176页 |
·大学英语教师隐性课程中的师生关系趋向 | 第176-177页 |
·大学英语教师隐性课程中的教师创新表现 | 第177-179页 |
·本研究对大学英语课程实施及教学的启示 | 第179-188页 |
·大学英语课程实施中要增加关怀取向 | 第179-183页 |
·大学英语课程实施中需要加强文化取向 | 第183-186页 |
·要重视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更要关注其非学术性成长 | 第186-18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8-189页 |
第八章 总结 | 第189-194页 |
·引言 | 第189页 |
·本研究的内容回顾 | 第189-191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1-192页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192页 |
·本研究的未来展望 | 第192-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210页 |
附录 | 第210-219页 |
附录一:教师隐性课程问卷量表 | 第210-213页 |
附录二:教师隐性课程访谈提纲 | 第213-214页 |
附录三:课堂观察提纲 | 第214-215页 |
附录四:九个因子的信度系数分析表 | 第215-2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