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学习分类评价模型的构建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一、 论文选题背景 | 第8页 |
| 二、 论文选题意义 | 第8-9页 |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0页 |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页 |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0-12页 |
| 一、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10-11页 |
| 二、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在线学习的基本特征 | 第12-20页 |
| 第一节 在线学习的相关概念 | 第12-14页 |
| 一、 在线学习 | 第12-13页 |
| 二、 分类体系 | 第13页 |
| 三、 评价模型 | 第13-14页 |
| 第二节 在线学习的环境特征 | 第14-16页 |
| 一、 在线学习环境的变化特征 | 第14-15页 |
| 二、 影响在线学习质量的因素 | 第15-16页 |
| 第三节 在线学习的活动特征 | 第16-20页 |
| 一、 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 | 第16-17页 |
| 二、 在线学习的基本特征 | 第17-18页 |
| 三、 在线学习的优势特征 | 第18-20页 |
| 第三章 在线学习评价的功能与原则 | 第20-24页 |
| 第一节 在线学习评价的涵义 | 第20-21页 |
| 第二节 在线学习评价的功能 | 第21-22页 |
| 一、 导向功能 | 第22页 |
| 二、 诊断功能 | 第22页 |
| 三、 调控功能 | 第22页 |
| 四、 激励功能 | 第22页 |
| 第三节 在线学习评价的原则 | 第22-24页 |
| 一、 客观性原则 | 第23页 |
| 二、 整体性原则 | 第23页 |
| 三、 导向性原则 | 第23页 |
| 四、 科学性原则 | 第23页 |
| 五、 有效性原则 | 第23-24页 |
| 第四章 在线学习分类及其评价模型 | 第24-48页 |
| 第一节 在线学习分类常用方法 | 第24-29页 |
| 一、 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 第24-25页 |
| 二、 在线学习分类考察 | 第25-29页 |
| 第二节 在线学习分类评价的依据 | 第29-36页 |
| 一、 在线学习课程类型的多样性 | 第29-30页 |
| 二、 在线学习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 第30-33页 |
| 三、 在线学习中学习者类型的多样性 | 第33-36页 |
| 第三节 在线学习分类评价模型 | 第36-48页 |
| 一、 模型的内涵及其特点 | 第36-38页 |
| 二、 模型建构的常用方法 | 第38页 |
| 三、 在线学习分类评价模型 | 第38-48页 |
| 第五章 分类评价模型的构建过程与方法 | 第48-51页 |
| 第一节 模型构建过程 | 第48页 |
| 第二节 模型构建方法—定位分类法 | 第48-51页 |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1-53页 |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51页 |
|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与展望 | 第51-53页 |
| 一、 研究的创新点 | 第51-52页 |
| 二、 研究的局限性 | 第52页 |
| 三、 研究展望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