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论学校教育中的选择性尊重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5-9页
绪论第9-15页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第9-11页
 二、国内外关于尊重教育的文献综述第11-12页
 三、研究方法第12-13页
 四、论文立场和基本观点第13-15页
第一章 尊重与选择性尊重第15-26页
 第一节 尊重及其与教育的关联第15-18页
  一、尊重第15-16页
   (一) 尊重的涵义第15-16页
   (二) 尊重的地位第16页
    1. 尊重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第16页
    2. 尊重是高尚品格的基础第16页
  二、尊重与教育第16-18页
   (一) 国内外教育中的尊重思想第16-18页
   (二) 尊重与教育的关系第18页
 第二节 选择性尊重的内涵第18-21页
  一、选择性尊重的定义第18-19页
  二、选择性尊重的特点第19-20页
  三、学校里选择性尊重的特殊性第20-21页
 第三节 学校选择性尊重的表现第21-26页
  一、教师倾向于尊重学习好的学生第21-23页
  二、教师倾向于尊重家长有权力的学生第23-24页
  三、教师倾向于尊重和家长有利益往来的学生第24页
  四、教师倾向于尊重熟人的孩子第24-26页
第二章 选择性尊重之原因分析第26-41页
 第一节 等级主义与差序格局第26-30页
  一、等级主义的幽灵第26-29页
   (一) 等级性身份与等级性尊严第26-28页
    1. 等级主义下的身份第26页
    2. 身份的渴望与崇拜第26-27页
    3. 主动选择:尊重身份地位较高者第27页
    4. 追求身份的实质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尊重第27页
    5. 教师的选择基础:学生的身份第27-28页
    6. 教师的选择弹性:家长是否介入第28页
   (二) 等级主义下的尊严沦为权力的附庸第28-29页
    1. 对权力的恐惧第28页
    2. 对权力的觊觎第28-29页
    3.对权力的僭越第29页
  二、人情社会——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第29-30页
 第二节 功利性的驱动第30-33页
  一、尊重“好学生”的背后第30-31页
   (一) 分数的魔力第30页
   (二) 为了学生,还是为了自己?第30-31页
  二、教师的“灰色收入”第31-33页
   (一) 家长是教师的“粉丝”第31页
   (二) 教师“尊重”和其家长有利益往来的学生第31-33页
   (三) 尊严的交换第33页
 第三节 过度竞争的痼疾第33-36页
  一、教师之间的竞争第34页
   (一) 过度竞争下教师心理的脆弱第34页
   (二) 尊严成为过度竞争的牺牲品第34页
  二、学生之间的竞争第34-36页
   (一) 比学习是为了赢得尊重第35页
   (二) 比家庭也可以“高人一等”第35-36页
 第四节 教育科层化的弊端第36-41页
  一、教师在科层制下“戴着镣铐跳舞”第36-38页
   (一) 科层制对教师自主性的剥夺第37页
   (二) 能者为任在教育领域的颠倒第37-38页
   (三) “泥菩萨”无暇顾及学生尊严第38页
  二、科层制的非人格化第38-39页
   (一) 制度大于人:尊严给科层制让路第38页
   (二) 非人格化是科层制的本质属性第38-39页
   (三) 选择性尊重与非人格化的一致性第39页
  三、科层制为人的尊严划分等级第39-41页
   (一) 等级性尊严合理化第39页
   (二) 科层制赋予教师选择性尊重的权力第39-41页
第三章 选择性尊重的后果第41-53页
 第一节 社会等级观念的激发和固化第41-45页
  一、社会等级的再生产第41-44页
   (一) 等级的传递第41-42页
   (二) 家庭文化资本的优势第42页
   (三) 反学校文化和阶级再生产第42-43页
   (四) 财富使孩子赢在起跑线第43-44页
  二、不利于民主社会的建设和公共精神的养成第44-45页
   (一) 不利于民主社会的建设第44页
   (二) 不利于公共精神的养成第44-45页
 第二节 人的扭曲与异化第45-49页
  一、对自我存在、自我价值的怀疑第45-47页
   (一) “认识你自己”的困惑第45-46页
   (二) 人的自我认识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第46-47页
   (三) 贴标签的恶果第47页
  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第47-49页
   (一) 人生观:为名利而奋斗终生第47-48页
   (二) 价值观:权贵是衡量人的唯一标准第48-49页
    1. 嫌贫爱富:一起向“钱”看第48-49页
    2. 权力万能论第49页
 第三节 人际、心理问题的产生第49-53页
  一、学生奴性人格的形成第49-50页
   (一) 中国人的奴性人格第49-50页
   (二) 奴性人格里没有平等尊严第50页
   (三) 教师“训练”学生形成奴性人格第50页
   (四) 人有自主自觉的天然需要第50页
  二、学生间友谊的破坏第50-51页
  三、师生关系的疏远和矛盾激化第51-53页
   (一) “有色眼镜”和“望远镜”的距离有多远?第51-52页
   (二) “选择性不尊重”的恶性循环第52-53页
第四章 建构普遍性尊重的校园生活——选择性尊重的应对第53-62页
 第一节 普遍性尊重的吁求第53-55页
  一、对选择性尊重的质问第53-54页
   (一) 恶人应该被尊重吗?第53页
   (二) 尊重“人”还是尊重“人才”第53-54页
  二、“请把我当人看”——“差生”的呐喊第54-55页
  三、尊严校园呼唤普遍性尊重第55页
 第二节 建构普遍性尊重的校园生活第55-62页
  一、建构普遍性尊重的校园生活的原则第55-58页
   (一) 平等——无差别对待原则第56页
   (二) 公正——比例平等原则第56-57页
   (三) 正义——补偿性原则第57-58页
   (四) 关心——爱的原则第58页
  二、建构普遍尊重的校园生活的具体措施第58-62页
   (一) 正义的规章制度第59页
   (二) 学校机制运行过程体现尊重第59页
   (三) 民主选举成为学校的主旋律第59-60页
   (四) 对弱势学生群体的偏向第60页
   (五) 权利的救济第60-62页
结语第62-63页
附录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学生课堂沉默现象背后的社会控制机制研究
下一篇:学校里的病态竞争与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