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学校里的病态竞争与道德教育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5-8页
绪论第8-15页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第8-10页
  (一) 选题缘由第8-9页
  (二) 选题意义第9-10页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第10-13页
  (一) 关于竞争第10-11页
  (二) 关于病态竞争第11-13页
 三、研究方法第13-15页
  (一) 文献法第13-14页
  (二) 观察法第14页
  (三) 访谈法第14-15页
第一章 竞争与病态竞争第15-23页
 第一节 概念界定第15-17页
  一、竞争第15-16页
  二、病态竞争第16-17页
 第二节 病态竞争,病在哪里?第17-21页
  一、过度第17-18页
  二、战胜第18-19页
  三、残酷第19-20页
  四、敌意第20-21页
 第三节 竞争与病态竞争的关系分析第21-23页
  一、竞争与病态竞争的联系第21页
  二、竞争与病态竞争的区别第21-23页
第二章 学校里的病态竞争第23-35页
 第一节 校际之间第23-26页
  一、生源的竞争第23-24页
  二、师源的竞争第24页
  三、办学资源的竞争第24-25页
  四、其他方面的竞争第25-26页
 第二节 老师之间第26-28页
  一、岗位的竞争第26-27页
  二、生源的竞争第27页
  三、教学时间的竞争第27-28页
 第三节 家长之间第28-30页
  一、教育环境的竞争第28-29页
  二、人情投资的竞争第29页
  三、“孩子你也要……”的竞争第29-30页
 第四节 学生之间第30-35页
  一、学生群体的竞争第30-31页
   (一) 班级间的竞争第30-31页
   (二) 班内小组的竞争第31页
  二、学生个体的竞争第31-35页
   (一) 课堂发言的竞争第31-32页
   (二) 奖励荣誉的竞争第32-33页
   (三) 学习成绩的竞争第33-35页
第三章 病态竞争的“伦理逻辑”及其“道德教育”第35-42页
 第一节 伦理逻辑第35-38页
  一、成功逻辑第35-36页
  二、制造焦虑第36页
  三、去道德化第36-37页
  四、自我中心第37-38页
 第二节 “道德教育”第38-42页
  一、成功取向下的无情与无奈第38-39页
  二、焦虑状态中的恐惧与顺从第39页
  三、“去道德”的学习与生活第39-41页
  四、“自我”的自私、自负与自卑第41-42页
第四章 消除病态竞争之难第42-57页
 第一节 消除病态,难在哪儿?第42-48页
  一、社会角度第42-45页
   (一) 生存竞争的演变第43页
   (二) “考试文化”的统治第43-44页
   (三) “病态”的常态化第44-45页
  二、家庭角度第45-46页
   (一) 对教育的恐惧和期望第45-46页
   (二) 经久不衰的面子文化第46页
  三、学校角度第46-48页
   (一) 学校的功利性第46-47页
   (二) 社会、家庭的压力第47-48页
 第二节 消除病态竞争的可能方向第48-57页
  一、社会的应为与可为第48-49页
   (一) 探索时代的竞争走向第48页
   (二) 把道德权威留在民间第48-49页
   (三) 启民智,普及德育学科第49页
  二、家庭教育的重构第49-50页
   (一) 正视教育的作用第49-50页
   (二) 致力于道德教育第50页
  三、学校的再生:家庭学校第50-57页
   (一) “家庭学校”的特点第51-53页
   (二) “家庭学校”的构建第53-57页
结语第57-58页
附录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1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61-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学校教育中的选择性尊重
下一篇:从个人知识向社区知识发展轨迹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