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前提 | 第9-19页 |
一、榜样和榜样教育的内涵解读 | 第9-13页 |
(一) 榜样的概念及分类 | 第9-12页 |
(二) 榜样教育的内涵 | 第12-13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3-19页 |
(一) 中外榜样教育思想 | 第14-16页 |
(二) 马克思主义榜样教育思想 | 第16-19页 |
第二章 新时期开展榜样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19-24页 |
一、榜样教育有助于实现道德规范的内化 | 第19-20页 |
(一) 有利于道德心理的和谐发展 | 第19-20页 |
(二) 有利于实现公民人格优化 | 第20页 |
二、榜样教育有助于帮助人们克服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 | 第20-21页 |
(一) 有助于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 第20-21页 |
(二) 有助于人们实现从狭隘的经济人向全面发展的人的转变 | 第21页 |
三、榜样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 第21-22页 |
(一)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实践形态 | 第21-22页 |
(二) 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的开发提供动力支持 | 第22页 |
四、榜样教育为以德治国的政治实践贡献力量 | 第22-24页 |
(一) 榜样教育是以德治国方略强有力的辅助工具和实践内容 | 第23页 |
(二) 为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科学论断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新时期榜样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4-30页 |
一、新时期榜样教育的现状 | 第24-27页 |
(一) 榜样教育与时俱进的新发展 | 第24页 |
(二) 榜样教育面临的问题 | 第24-27页 |
二、榜样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27-30页 |
(一) 榜样教育的内容与学习者全面发展的理念不相适应 | 第27-28页 |
(二) 榜样教育方式与主体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不相适应 | 第28页 |
(三) 榜样教育整体模式与多元化价值观之间存在不适应因素 | 第28页 |
(四) 榜样教育与社会环境和社会群体思想意识的深刻变革之间不相适应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加强榜样教育的路径分析 | 第30-42页 |
一、确立选择和树立榜样的科学机制 | 第30-33页 |
(一) 遵循科学的价值标准 | 第30-31页 |
(二) 依从正确的评选和树立原则 | 第31-32页 |
(三) 选树个性化、多样化、真实化和生活化的榜样形象 | 第32-33页 |
二、正确阐释榜样 | 第33-35页 |
(一) 实事求是是阐释榜样的关键 | 第34页 |
(二) 采用直接和间接的阐释形式 | 第34页 |
(三) 阐释过程要运用艺术寓情与理以理服人 | 第34-35页 |
三、优化榜样教育教育过程 | 第35-36页 |
(一) 提高自我认知激发自主学习 | 第35页 |
(二) 关注情感体验赢得心理共鸣 | 第35-36页 |
(三) 利用潜在意志促进知行转化 | 第36页 |
四、创新榜样教育的方法 | 第36-38页 |
(一) 创建贴近群众的“零距离榜样示范法” | 第36-37页 |
(二) 采取以陶冶为主的“渗透式榜样教育法” | 第37页 |
(三) 施行知行合一的“榜样教育实践法” | 第37-38页 |
五、拓宽榜样教育的实施途径 | 第38-42页 |
(一) 借助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力量开展榜样教育 | 第38-39页 |
(二) 合理、高效的利用现代化信息资源为榜样教育服务 | 第39-40页 |
(三) 化偶像为榜样 开展“偶像—榜样”教育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 | 第47-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