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汉语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汉语对象介词研究及对韩教学对策

中文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3页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第12-17页
  一、选题缘由第12-16页
  二、研究重点和研究意义第16-17页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第17页
  一、研究方法第17页
  二、语料来源第17页
 第三节 研究综述第17-26页
  一、汉语介词本体研究第17-23页
   1. 汉语介词研究史第17-21页
   2. 个别介词研究第21-23页
  二、对外汉语介词教学研究第23-26页
   1. 外国学习者习得介词的偏误研究第24页
   2. 韩国学习者习得介词的偏误研究第24-26页
 第四节 理论基础第26-33页
  一、三个平面理论第26-27页
  二、介词的性质、特点、功能、分类第27-31页
   1. 介词的性质第27页
   2. 介词的语法特点第27-28页
   3. 介词的功能第28-30页
   4. 介词的分类第30-31页
  三、对象介词的界定第31-33页
第二章 “给、替、为”的意义和用法第33-49页
 第一节 “给”的意义和用法第33-39页
  一、引进动作传递或交付物体的接受者第33-35页
  二、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第35-36页
  三、引进动作行为的指向对象第36-37页
  四、引进动作行为的受损/害对象第37-38页
  五、引进结果性动作的承受者第38页
  六、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施事)第38-39页
 第二节 “替”的意义和用法第39-42页
  一、引进替代对象第39-40页
  二、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第40-41页
  三、引进动作行为的分担对象第41-42页
  四、引进结构性动作的承受者第42页
 第三节 “为”的意义和用法第42-45页
  一、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第42-43页
  二、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第43页
  三、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第43-44页
  四、引进结果性动作的承受者第44页
  五、引进动作行为的奉献对象第44页
  六、引进动作行为的分担对象第44-45页
  七、引进施事第45页
 第四节 “给、替、为”的比较第45-49页
第三章 “对、对于、关于”的意义和用法第49-63页
 第一节 “对”的意义和用法第49-56页
  一、引进动作行为所面对的对象第49-50页
  二、引进动作行为所对待的对象第50-53页
  三、引进动作行为所针对的对象第53-55页
  四、引进动作行为所关涉的对象第55-56页
 第二节 “对于”的意义和用法第56-58页
  一、引进动作行为所对待的对象第56页
  二、引进动作行为所针对的对象第56-58页
  三、引进动作行为所关涉的对象第58页
 第三节 “关于”的意义和用法第58-59页
  一、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第58-59页
  二、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范围第59页
 第四节 “对、对于、关于”的比较第59-63页
  一、“对”和“对于”的比较第60-61页
  二、“对于”和“关于”的比较第61-63页
第四章 对韩汉语对象介词教学对策第63-97页
 第一节 韩国学习者学习汉语对象介词偏误分析第63-87页
  一、语料收集第63页
  二、偏误类型及原因分析第63-87页
   1. 汉语介词与韩语助词的对比分析第63-68页
   2. 介词偏误类型及原因分析第68-87页
 第二节 教学对策第87-97页
  一、“给”的教学对策第88-89页
  二、“替”的教学对策第89-90页
  三、“为”的教学对策第90-92页
  四、“对”的教学对策第92-93页
  五、“对于”的教学对策第93-94页
  六、“关于”的教学对策第94-97页
结语第97-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词义引申的认知分析
下一篇:基于汉语国际推广的网络汉语学习资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