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5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二、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第9-10页 |
(一) 选题的缘由 | 第9-10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10页 |
三、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第10-12页 |
(一) 研究的方法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的思路 | 第11-12页 |
(三) 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 第12页 |
(四) 研究的内容 | 第12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五、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理论支撑 | 第18-25页 |
(一) 教育公平理论 | 第18-20页 |
(二) 创新推广理论 | 第20-24页 |
(三) 国家政策的支持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对长治市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调查研究 | 第25-29页 |
一、预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第25-26页 |
(一) 预调查的设计 | 第25页 |
(二) 预调查的落实情况 | 第25-26页 |
二、调查研究方案的确定 | 第26-28页 |
(一) 调查范围及样本容量的确定 | 第26-27页 |
(二)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7-28页 |
三、调查的实施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对调查数据的分析 | 第29-44页 |
一、国家对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支持 | 第29-31页 |
(一) 政策支持 | 第29-30页 |
(二) 资金支持 | 第30-31页 |
二、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现状及应用分析 | 第31-34页 |
(一) 信息化设备的数量和质量 | 第31-32页 |
(二) 信息化设备的利用率 | 第32-34页 |
三、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 | 第34-39页 |
(一) 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 第34-35页 |
(二) 教师的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 | 第35-37页 |
(三) 教师的在职培训情况分析 | 第37-39页 |
四、农村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分析 | 第39-44页 |
(一) 校长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 | 第39-40页 |
(二) 校长自身的信息化能力 | 第40页 |
(三) 校长对教育信息化的规划与管理现状 | 第40-44页 |
第四章 长治市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 第44-53页 |
一、信息化意识淡薄,信息化人才紧缺 | 第44-47页 |
(一) 信息化意识严重淡薄 | 第44-45页 |
(二) 信息化人才的紧缺 | 第45-47页 |
二、信息化设备缺乏,投资比例失衡 | 第47-49页 |
(一) 信息化设备缺乏 | 第48页 |
(二) 投资比例失衡 | 第48-49页 |
三、教育体制的束缚,应试现象严重 | 第49-51页 |
(一) 应试教育形成的恶性循环 | 第49-50页 |
(二) 应试教育对信息化教育模式的制约 | 第50-51页 |
四、信息化管理系统瘫痪,应用滞后于技术发展 | 第51-53页 |
(一) 管理系统的疲软 | 第51-52页 |
(二) 信息化应用滞后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对策研究 | 第53-61页 |
一、提高信息化意识,培养信息化人才 | 第53-55页 |
(一) 提高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 第53-54页 |
(二) 促进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 | 第54-55页 |
(三) 提高学生信息化能力 | 第55页 |
二、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教育公平 | 第55-57页 |
(一) 拓宽筹资渠道 | 第56页 |
(二) 均衡投资比例 | 第56-57页 |
三、深化教育改革,减小应试压力 | 第57-58页 |
(一) 改革应试制度 | 第57-58页 |
(二) 实施信息化教育 | 第58页 |
四、加强信息化管理,促进信息化应用 | 第58-61页 |
(一) 完善管理,资源共享 | 第58-60页 |
(二) 促进信息化应用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61-62页 |
一、研究的结论 | 第61页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A 访谈提纲 | 第65-66页 |
附录B 长治市农村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问卷(领导卷) | 第66-68页 |
附录C 长治市农村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第68-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