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第一章 引论第13-53页
 一、 研究背景第13-20页
  (一) 本选题的时代背景第13-15页
  (二) 本选题的学科发展背景第15-17页
  (三) 个人的困惑与思考第17-20页
 二、 研究目标与意义第20-21页
  (一) 研究目标第20页
  (二) 研究意义第20-21页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1-23页
  (一) 研究思路第21页
  (二) 研究方法第21-23页
 四、 理论基础第23-26页
  (一)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第23-25页
  (二) 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第25页
  (三) 技术哲学思想第25-26页
 五、 研究现状第26-50页
  (一)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第26-42页
  (二)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第42-49页
  (三) 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第49-50页
 六、 核心概念的界定第50-53页
  (一) 价值第50页
  (二) 价值取向第50-51页
  (三) 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第51-52页
  (四) 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第52-53页
第二章 技术化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的现实表现及归因分析第53-75页
 一、 技术化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的现实表现第53-66页
  (一) 教育技术建设中的“重硬轻软”第53-54页
  (二) 人才标准技术化第54-55页
  (三) 人才培养技能化第55-56页
  (四) 信息道德教育的缺席第56-60页
  (五) 教育软件制作过程中的“炫技”第60-61页
  (六) 教育技术人的“新技术热”第61-62页
  (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人灌”变“机灌”第62-64页
  (八) 教师的技术依赖第64-65页
  (九) 教育技术学术研究中的重“技”轻“教”第65-66页
 二、 技术化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的归因分析第66-75页
  (一) 科学主义教育技术观是产生技术化价值取向的根本原因第66-68页
  (二) 工具理性是引发技术化价值取向的思想根源第68-70页
  (三) 教育技术的“技术”属性及教育技术“以媒体为中心”的研究和应用传统强化了教育技术技术化的价值取向第70-71页
  (四) “重硬轻软”的恶性循环助长教育技术的技术化倾向第71-73页
  (五) 从业人员的学科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技术化的价值取向第73-75页
第三章 教育技术“为何”以人为本第75-99页
 一、 教育技术的学科定位是教育技术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内在逻辑第75-78页
  (一) 教育技术学姓“教”不姓“技”第75-77页
  (二) 遵循教育的逻辑,教育技术也应“以人为本”第77-78页
 二、 教育技术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决定了其“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第78-81页
  (一) 一般性技术实践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第79页
  (二) 信息化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第79-81页
  (三) 教育技术的主体性决定了其“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第81页
 三、 技术化教育技术价值取向带来的负面影响迫切需要“人”的回归第81-87页
  (一) 教育技术无法真正地“促进教学,达到教育最优化”第82-83页
  (二) 现代化教育中“全人”培养目标落空,甚至导致“技术人”的产生第83-86页
  (三) 技术化价值取向阻碍教育技术学学科健康发展第86-87页
 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教育技术提出“以人为本” 的时代要求第87-93页
  (一) 战略目标的完成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信息化第88-91页
  (二) 《纲要》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凸显着“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第91-93页
 五、 技术的价值负荷特性为教育技术“以人为本”提供可能性前提第93-99页
  (一) 技术及技术的价值负荷第93-96页
  (二) 教育技术的“价值负荷”是其“以人为本”的可能性前提第96-99页
第四章 教育技术以人的什么为本第99-129页
 一、 教育技术与人的自然性第100-107页
  (一) 人的自然属性第100-103页
  (二) 教育技术对人之自然性的满足与异化第103-107页
 二、 教育技术与人的社会性第107-113页
  (一) 人的社会性第107-109页
  (二) 教育技术对人之社会性的满足与异化第109-113页
 三、 教育技术与人的发展性第113-119页
  (一) 人的发展性第113-116页
  (二) 教育技术对人之发展性的满足与异化第116-119页
 四、 教育技术与人的实践性第119-129页
  (一) 人的实践性第119-121页
  (二) 教育技术对人之实践性的满足与异化第121-129页
第五章 教育技术“如何”以人为本第129-167页
 一、 以人为本的“设计”第134-143页
  (一) “设计”范畴的内涵第134-136页
  (二) “设计”中如何以人为本第136-143页
 二、 以人为本的“开发”第143-147页
  (一) “开发”范畴的内涵第143-145页
  (二) “开发”范畴中如何以人为本第145-147页
 三、 以人为本的“利用”第147-154页
  (一) “利用”范畴的内涵第147-149页
  (二) “利用”中如何以人为本第149-154页
 四、 以人为本的“管理”第154-159页
  (一) “管理”范畴的内涵第154-156页
  (二) “管理”中如何以人为本第156-159页
 五、 以人为本的“评价”第159-167页
  (一) “评价”范畴的内涵第159-161页
  (二) “评价”范畴中如何以人为本第161-167页
研究结论与不足第167-171页
 一、 研究结论第167-168页
 二、 研究的不足之处第168-171页
参考文献第171-183页
附录第183-19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91-193页
后记第193-194页

论文共1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与社会主义所有制研究
下一篇: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