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导论 | 第13-31页 |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3-17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3-15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7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论述 | 第17-20页 |
(二) 国内学界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讨论 | 第20-25页 |
(三) 文献评述和本文观点 | 第25-27页 |
三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一) 文本分析与文献分析的方法 | 第27页 |
(二) 历史分析与辩证分析的方法 | 第27页 |
(三) 理论分析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27-28页 |
四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8-31页 |
第一章 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形成 | 第31-49页 |
一 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含义 | 第31-39页 |
(一) “所有制” | 第31-34页 |
(二) “重建个人所有制” | 第34-39页 |
二 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形成过程 | 第39-42页 |
(一)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蕴含着“个人所有制”思想 | 第39页 |
(二) 《德意志意识形态》——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萌芽 | 第39-40页 |
(三) 《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初步形成 | 第40-41页 |
(四) 《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成熟 | 第41页 |
(五) 《资本论》第一卷——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经典论述 | 第41-42页 |
三 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形成条件 | 第42-49页 |
(一) 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 第42-46页 |
(二) 主观条件:科学的哲学基础 | 第46-49页 |
第二章 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容 | 第49-67页 |
一 个人所有制本质特征的规定性 | 第49-54页 |
(一) 从主体看,个人所有制是劳动者所有制 | 第49-50页 |
(二) 从实现方式看,个人所有制是社会联合所有制 | 第50-52页 |
(三) 从内容看,个人所有制要实现劳动者个人所有权 | 第52-54页 |
二 个人所有制实现形式的规定性 | 第54-62页 |
(一) 个人所有制的一般形式——社会所有制 | 第54-58页 |
(二) 个人所有制的特殊形式——合作社所有制 | 第58-62页 |
三 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条件 | 第62-67页 |
(一) 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物质基础 | 第62-63页 |
(二) 社会化大生产是组织条件 | 第63-64页 |
(三) 劳动者个人发展是社会条件 | 第64-67页 |
第三章 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与传统社会主义所有制 | 第67-85页 |
一 传统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与实践 | 第67-77页 |
(一) 前苏联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与实践 | 第67-72页 |
(二) 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与实践的积极探索 | 第72-77页 |
二 传统社会主义所有制与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关系 | 第77-81页 |
(一) 传统社会主义所有制忽视了劳动者的主体地位 | 第77-78页 |
(二) 传统社会主义所有制扭曲了劳动者的社会联合 | 第78-79页 |
(三) 传统社会主义所有制削弱了劳动者个人所有权 | 第79-81页 |
三 传统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教训 | 第81-85页 |
第四章 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所有制 | 第85-103页 |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 第85-93页 |
(一) 邓小平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 第85-90页 |
(二) 江泽民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 第90-93页 |
二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所有制与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关系 | 第93-99页 |
(一) 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提升 | 第94-95页 |
(二) 劳动者的社会联合有待进一步发展 | 第95-97页 |
(三) 劳动者个人所有权有待进一步实现 | 第97-99页 |
三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与实践的总结与启示 | 第99-103页 |
第五章 中国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革发展的方向与对策 | 第103-123页 |
一 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革发展的方向 | 第103-112页 |
(一) 以重建个人所有制为导向 | 第104-107页 |
(二) 以劳动者联合所有制为主体 | 第107-109页 |
(三) 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 | 第109-112页 |
二 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革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112-123页 |
(一) 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 | 第112-113页 |
(二) 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 第113-119页 |
(三)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 第119-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1页 |
后记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