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学理论论文--课程论课程设计、课程标准等入此。论文--教材研究与管理论文

威廉·派纳与课程的概念重建主义运动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8页
一、 概念重建主义运动的酝酿(60年代中--70年代初)--派纳课程理论的历史与理论渊源第8-15页
 (一) 概念重建主义运动滋生的土壤第8-9页
 (二) 概念重建主义运动的前奏第9页
 (三) 概念重建主义运动的萌动第9-12页
 (四) 对概念重建主义运动的界定第12-13页
 (五) 概念重建主义运动酝酿期的派纳第13-15页
二、 概念重建主义运动的发展(70年代初--80年代初)--派纳课程理论的形成第15-28页
 (一) 概念重建主义运动的发展第15-20页
  1 、 课程理论会议第15-18页
  2 、 《课程理论化杂志》第18-19页
  3 、 美国课程开发与督导协会(ASCD)与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第19-20页
 (二) 概念重建主义运动繁荣期的派纳第20-28页
  1 、 对概念重建主义运动的推动第20-23页
  2 、 对传统课程领域的重建第23-26页
  3 、 新的课程理论文本的构建第26-28页
三、 概念重建主义运动的消逝(80年代--至今)--派纳课程理论的扩展与转向第28-34页
 (一) 概念重建主义运动的消逝第28-30页
  1 、 概念重建主义运动内外部纷争激烈第28页
  2 、 课程领域内“巴尔干化”现象的浮出第28-29页
  3 、 课程领域的范式转换的初步实现第29-30页
 (二) 概念重建主义运动消逝后的派纳第30-34页
  1 、 课程理论的扩展与转向第30-33页
  2 、 促进课程领域的多元化国际化发展第33-34页
四、 派纳与概念重建主义运动之间关系的分析--派纳与概念重建主义运动的影响第34-38页
 (一) 派纳与概念重建主义运动之间关系的分析第34-36页
 (二) 派纳与概念重建主义运动的影响第36-38页
参考文献第38-40页

论文共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之间的合作困境及其突破——从信任的角度
下一篇:飞秒激光引发PSⅡ色素分子间的传能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