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关键词 | 第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5-10页 |
1. 研究的重点 | 第5页 |
2. 相关研究 | 第5-9页 |
2.1 从结构的角度解释“被”字句 | 第5-6页 |
2.2 从语篇功能的角度解释“被”字句 | 第6-8页 |
2.3 从汉语儿童习得“被”字句的过程看“被”字句的习得 | 第8页 |
2.4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被”字句的使用 | 第8-9页 |
2.5 “被”字句的教学现状 | 第9页 |
3. 调查过程 | 第9-10页 |
3.1 调查的问题 | 第9-10页 |
3.2 调查对象的选取 | 第10页 |
3.3 关于调查材料和语料收集 | 第10页 |
第二章 教材对“被”字句的解释和处理 | 第10-15页 |
1. 三套教材对“被”字句的定义 | 第10-11页 |
2. 三套教材“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出现时间和比较 | 第11页 |
3. 三套教材“被”字句练习的设计比较 | 第11-13页 |
4. 三套教材“被”字句类型划分及出现比例 | 第13-15页 |
4.1 第一类“动词+动词或形容词+了” | 第13页 |
4.2 第二类“动词+走(去、开)+了” | 第13-14页 |
4.3 第三类“动词+了” | 第14页 |
4.4 第四类“动词+了(过、走了)+宾语” | 第14页 |
4.5 第五类“动词+到(为、在)+宾语” | 第14页 |
4.6 第六类“动词+了+数量词” | 第14页 |
4.7 其他 | 第14-15页 |
第三章 三个班看图说话句式统计 | 第15-25页 |
1. 遭受(木幸)语境中句式使用情况的统计 | 第15-21页 |
1.1 句式统计结果 | 第15-18页 |
1.1.1 “被”字句 | 第16页 |
1.1.2 “他撞汽车”类 | 第16页 |
1.1.3 “汽车撞他”类 | 第16页 |
1.1.4 使用介词“跟……撞”类 | 第16-17页 |
1.1.5 “把”字句 | 第17页 |
1.1.6 “概括词” | 第17-18页 |
1.2 “被”字句中谓语动词和补语构成情况的统计 | 第18-20页 |
1.2.1 “被”字宾语的类型 | 第19页 |
1.2.2 补语的类型 | 第19-20页 |
1.2.3 分析 | 第20页 |
1.3 三个班句式使用的分析和比较 | 第20-21页 |
1.3.1 “他撞汽车”和“汽车撞他”句式的特点 | 第20页 |
1.3.2 “被”字句和其他句式的比例关系 | 第20-21页 |
2. 非“遭受不幸”义语境中句式使用情况的统计 | 第21-25页 |
2.1 所谓非“遭受不幸”义语境 | 第21-22页 |
2.2 在非“遭受不幸”义语境中所有被试句式使用情况的统计 | 第22-24页 |
2.2.1 “被”字句 | 第22页 |
2.2.2 “把”字句 | 第22-23页 |
2.2.3 主谓句(一) | 第23页 |
2.2.4 主谓句(二) | 第23-24页 |
2.2.5 “跳过没说” | 第24页 |
2.3 分析 | 第24-25页 |
2.3.1 两种语境中句式使用的比较 | 第24页 |
2.3.2 三个班句式使用的比较 | 第24-25页 |
第四章 选择题试卷的调查 | 第25-27页 |
1. 测试问题分类 | 第25页 |
1.1 第一类为简单问题句 | 第25页 |
1.2 第二类为隐含问题句(双问题句) | 第25页 |
1.3 第三类为不具有“遭受不幸”义的句子 | 第25页 |
1.4 第四类为受事主语句 | 第25页 |
2. 调查结果统计 | 第25-26页 |
3. 相同语境中输出(看图说话)和输入(选择)句式使用的比较 | 第26页 |
4. 分析 | 第26-27页 |
4.1 关于“被”字句的难度等级 | 第26-27页 |
4.2 关于对“被”字句定义的理解 | 第27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27-29页 |
1. 关于习得顺序 | 第27-28页 |
2. 关于主位推进 | 第28-29页 |
3. 关于“被”字句的难度等级 | 第29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对教学的建议 | 第29-31页 |
附注 | 第31-32页 |
参考论文 | 第32页 |
参考专著 | 第32-33页 |
附录一 | 第33-34页 |
附录二 | 第34-36页 |
附录三 | 第36-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