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导论 | 第12-3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6页 |
(一) 蒙古族学校教育中"避蒙趋汉"现象日趋凸显 | 第12-15页 |
(二) "避蒙趋汉"现象造成蒙古族文化传承陷入困境 | 第15页 |
(三) 揭示"避蒙趋汉"现象生成机制,寻找蒙古族学校教育发展的突破口 | 第15-16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6-27页 |
(一) 关于民族学校教育中文化适应与传承的研究 | 第16-20页 |
(二) 关于蒙古族学校教育的研究 | 第20-22页 |
(三) 关于"避蒙趋汉"现象的研究 | 第22-23页 |
(四) 对其他民族地区相关现象的研究 | 第23-26页 |
(五) 对已有文献研究的评述 | 第26-27页 |
三、核心概念 | 第27-30页 |
(一) "避蒙趋汉"现象 | 第27-28页 |
(二) 民族学校教育 | 第28-29页 |
(三) 蒙古族学校教育 | 第29页 |
(四) 生成机制 | 第29-30页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30-36页 |
(一)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30-31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31-33页 |
(三)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3-34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五、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第36页 |
六、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36-38页 |
第一章 蒙古族学校教育中"避蒙趋汉"现象的现状调查及思考 | 第38-54页 |
第一节 "避蒙趋汉"现象的现状调查 | 第38-45页 |
一、赤峰地区社会发展概况 | 第38-39页 |
二、赤峰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现状 | 第39-45页 |
(一) 加授蒙语文学校教育发展现状 | 第39-42页 |
(二) 纯蒙语授课学校发展现状 | 第42-43页 |
(三) 汉语授课学校教育发展现状 | 第43-45页 |
第二节 "避蒙趋汉"现象的变化趋势探析 | 第45-49页 |
一、不同群体对"避蒙趋汉"现象的态度 | 第45-47页 |
(一) 蒙古族学生家长的态度 | 第45-46页 |
(二) 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对"避蒙趋汉"现象的看法 | 第46-47页 |
二、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 第47-49页 |
第三节 对蒙古族学校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思考 | 第49-54页 |
一、蒙古族文化的传承依赖民族学校教育 | 第49-50页 |
二、蒙古族人才的培养依赖民族学校教育 | 第50-51页 |
三、蒙古民族的发展依赖民族学校教育 | 第51页 |
四、蒙古族学校要使用蒙语授课 | 第51-54页 |
第二章 蒙古族学校教育中"避蒙趋汉"现象历时性考察 | 第54-72页 |
第一节 自治区成立前蒙古族教育情况 | 第54-57页 |
第二节 自治区成立后"避蒙趋汉"现象的发展及其阶段 | 第57-69页 |
一、"避蒙趋汉"现象初现期(1947年—1956年) | 第57-59页 |
二、"避蒙趋汉"现象不稳定期(1957年—1965年) | 第59-62页 |
三、"避蒙趋汉"现象主导期(1966年—1976年) | 第62-63页 |
四、"避蒙趋汉"现象缓和期(1977年—1990年) | 第63-65页 |
五、"避蒙趋汉"现象凸显期(1991年—2000年) | 第65-68页 |
六、"避蒙趋汉"现象蔓延期(2001年——至今) | 第68-69页 |
第三节 各阶段的比较分析与思考 | 第69-72页 |
一、适应性选择与超越性选择 | 第69-70页 |
二、决策性选择与执行性选择 | 第70页 |
三、外部性选择与内部性选择 | 第70页 |
四、现实性选择与可能性选择 | 第70-72页 |
第三章 蒙、藏、维族学校教育中"趋避"现象的比较分析 | 第72-100页 |
第一节 藏区民族学校教育中的"趋避"现象 | 第72-76页 |
一、历史梳理与现状分析 | 第72-75页 |
二、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 第75-76页 |
第二节 维吾尔族学校教育中的"趋避"现象 | 第76-83页 |
一、"民考汉"现象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 | 第77-82页 |
二、未来发展趋势及影响 | 第82-83页 |
第三节 蒙、藏、维族学校教育中"趋避"现象比较分析 | 第83-100页 |
一、"趋避"主体的特征分析 | 第84-85页 |
二、"趋避"内容分析 | 第85-93页 |
三、蒙、藏、维族"趋避"现象特征分析 | 第93-94页 |
四、对蒙、藏、维族学校教育中"趋避"现象的反思 | 第94-100页 |
第四章 蒙古族学校教育中"避蒙趋汉"现象形成因素分析 | 第100-162页 |
第一节 "避蒙趋汉"现象形成的制度因素 | 第100-113页 |
一、正式制度的影响 | 第100-108页 |
二、非正式制度的影响 | 第108-113页 |
第二节 "避蒙趋汉"现象形成的学校因索 | 第113-133页 |
一、三类学校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影响 | 第114页 |
二、三类学校师资力量对学生的影响 | 第114-117页 |
三、三类学校教育内容对学生的影响 | 第117-120页 |
四、三类学校对蒙古族学生影响实现的比较 | 第120-123页 |
五、蒙古族学生选择学校的衡量标准 | 第123-133页 |
第三节 "避蒙趋汉"现象形成的家庭因素 | 第133-149页 |
一、家庭结构的影响 | 第133-137页 |
二、家庭教育成本与收益的影响 | 第137-146页 |
三、家庭社会阶层的影响 | 第146-149页 |
第四节 "避蒙趋汉"现象形成的学生因素 | 第149-162页 |
一、学生生活环境对学生选择行为的影响 | 第149-156页 |
二、学生个体选择学校的价值基础 | 第156-160页 |
三、学生个体趋避选择的实现 | 第160-16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 第162-174页 |
第一节 对"避蒙趋汉"现象生成机制的总结 | 第162-166页 |
一、"避蒙趋汉"现象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第162-165页 |
二、"避蒙趋汉"反映了选择主体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 | 第165-166页 |
第二节 对蒙古族学校教育未来发展的思考 | 第166-174页 |
一、蒙古族学校教育必须体现民族特色 | 第166-168页 |
二、蒙古族学校教育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 第168-171页 |
三、为蒙古族学校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 第171-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2页 |
附录 | 第182-210页 |
附录一 | 第182-183页 |
附录二 | 第183-186页 |
附录三 | 第186-198页 |
附录四 | 第198-207页 |
附录五 | 第207-210页 |
致谢 | 第210-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