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导论 | 第11-27页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1-18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1-16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6-18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8-23页 |
(一) 研究取得的成果 | 第18-21页 |
(二)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1-23页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3-24页 |
(一) 研究的思路 | 第23页 |
(二) 研究的方法 | 第23-24页 |
四、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 第24-27页 |
(一) 研究的重难点 | 第24-25页 |
(二)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5-27页 |
第一章 共青团的职能及其发展沿革 | 第27-71页 |
一、共青团的内涵 | 第27-35页 |
(一) 青年组织的涵义 | 第27-30页 |
(二) 共青团的涵义 | 第30-35页 |
二、共青团职能的涵义及特征 | 第35-44页 |
(一) 职能的涵义 | 第35-37页 |
(二) 共青团职能的涵义 | 第37-39页 |
(三) 共青团职能的特征 | 第39-44页 |
三、共青团职能的历史发展 | 第44-71页 |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青团的主要职能 | 第44-52页 |
(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共青团的主要职能 | 第52-60页 |
(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共青团的主要职能 | 第60-71页 |
第二章 共青团职能的理论基础、现实依据与国外借鉴 | 第71-123页 |
一、共青团职能的理论基础 | 第71-92页 |
(一) 马恩列斯经典作家的论述 | 第71-78页 |
(二) 中国共产党的团建理论 | 第78-92页 |
二、共青团职能的现实依据 | 第92-110页 |
(一) 共青团的政治属性 | 第93-98页 |
(二) 青年群体的现实境况 | 第98-104页 |
(三)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 第104-110页 |
三、国外政党青年组织职能借鉴 | 第110-123页 |
(一) 传播党的意识形态与推进政党认同 | 第110-114页 |
(二) 投身党的事业与服务政党选举 | 第114-119页 |
(三) 培养党的接班人与招募青年党员 | 第119-123页 |
第三章 共青团职能的结构分析 | 第123-169页 |
一、目的性职能 | 第123-136页 |
(一) 做好党的助手 | 第123-129页 |
(二) 培养党的后备军 | 第129-136页 |
二、工具性职能 | 第136-153页 |
(一) 组织、团结青年 | 第136-142页 |
(二) 教育、引导青年 | 第142-147页 |
(三) 代表、服务青年 | 第147-153页 |
三、价值性职能 | 第153-169页 |
(一) 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 | 第153-160页 |
(二) 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 第160-169页 |
第四章 共青团职能的有效履行 | 第169-215页 |
一、履行职能的现实基础 | 第169-182页 |
(一) 主观认识差异 | 第169-176页 |
(二) 客观条件匮乏 | 第176-182页 |
二、履行职能的重要途径 | 第182-198页 |
(一) 推进政治社会化 | 第182-186页 |
(二) 支持青年社会参与 | 第186-190页 |
(三) 服务青年发展 | 第190-194页 |
(四) 促进政治录用 | 第194-198页 |
三、履行职能的保障条件 | 第198-215页 |
(一) 坚持党的领导 | 第198-202页 |
(二) 加强组织建设 | 第202-205页 |
(三) 增强内在活力 | 第205-209页 |
(四) 完善制度设计 | 第209-215页 |
第五章 共青团职能的时代发展 | 第215-235页 |
一、共青团职能发展的根本动因 | 第215-221页 |
(一) 组织现代化 | 第215-218页 |
(二) 组织认同感 | 第218-221页 |
二、共青团职能发展的基本原则 | 第221-227页 |
(一) 党的统一领导和团的系统领导相统一 | 第221-223页 |
(二) 对团员负责与对青年负责相结合 | 第223-225页 |
(三) 目标要求与手段方式相协调 | 第225-227页 |
三、共青团职能发展的一般趋势 | 第227-235页 |
(一) 更加突出先进性 | 第227-229页 |
(二) 鲜明凸现唯一性 | 第229-231页 |
(三) 集中强化核心性 | 第231-235页 |
结论 | 第235-23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39-247页 |
后记 | 第247-24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2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