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0-12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0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0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一、莉莉·雷曼其人 | 第12-17页 |
(一)生平 | 第12页 |
(二)艺术生涯与成就 | 第12-14页 |
1.活跃在世界舞台 | 第13页 |
2.瓦格纳式女高音 | 第13-14页 |
(三)莉莉·雷曼声乐理论形成的声乐史背景 | 第14-17页 |
1.早期的声乐理论探索 | 第14页 |
2.科技发展与理论认识的进步 | 第14-15页 |
3.莉莉·雷曼理论的形成 | 第15-17页 |
二、莉莉·雷曼的声乐理论内容——及其著作《怎样歌唱》 | 第17-32页 |
(一)基本理论简述 | 第17-25页 |
1.关于歌唱要素 | 第17-20页 |
2.关于歌唱生理 | 第20-23页 |
3.关于声乐教学 | 第23-25页 |
(二)突出观点摘议 | 第25-28页 |
1.关于头声的分类 | 第25-27页 |
2.关于口腔内各部位的认识 | 第27-28页 |
(三)“靠前”的声音主张 | 第28-32页 |
1.“面罩”的出处 | 第29页 |
2.“鼻音”到“面罩” | 第29-30页 |
3.错误的声音总结 | 第30-32页 |
三、莉莉·雷曼“靠前”理论产生的争议 | 第32-37页 |
(一)与“靠后”唱法的分歧 | 第32-35页 |
1.垂直线 | 第32-33页 |
2.音柱理论 | 第33-35页 |
(二)分歧之处 | 第35页 |
1.关于共鸣位置 | 第35页 |
2.关于声区 | 第35页 |
(三)我对分歧的一点思考 | 第35-37页 |
四、莉莉·雷曼声乐理论的贡献 | 第37-42页 |
(一)对传统理论观点的进一步阐释 | 第37-39页 |
1.进一步明确了声音“方向” | 第37-38页 |
2.进一步阐述了声音“位置” | 第38-39页 |
(二)明确了人声乐器的认识与使用 | 第39-40页 |
1.人声乐器的完整性认识 | 第39页 |
2.人声乐器的科学训练 | 第39-40页 |
(三)从“实践感知”到“理论总结”的声乐研究之路 | 第40-42页 |
1.歌唱中的“感觉” | 第40-41页 |
2.理论指导下的“歌唱意识” | 第41-42页 |
五、学习莉莉·雷曼理论的成长与疑惑 | 第42-46页 |
(一)关于“打哈欠” | 第42-43页 |
(二)对“面罩”的理解 | 第43页 |
(三)部分困惑 | 第43-44页 |
(四)如何看待理论认识上的分歧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附录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