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19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性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创新性 | 第17页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地理成因类程序性知识概述 | 第19-29页 |
2.1 地理成因类程序性知识的概念 | 第19页 |
2.2 地理成因类程序性知识的特点 | 第19-21页 |
2.2.1 时序性 | 第19-20页 |
2.2.2 传递性 | 第20页 |
2.2.3 确定性 | 第20页 |
2.2.4 多样性 | 第20-21页 |
2.3 地理成因类程序性知识的类型 | 第21页 |
2.4 地理成因类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 | 第21-22页 |
2.4.1 地理成因类程序性知识的产生式 | 第21-22页 |
2.4.2 地理成因类程序性知识的产生式系统 | 第22页 |
2.5 地理成因类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 第22-23页 |
2.5.1 地理成因类程序性知识的习得阶段 | 第23页 |
2.5.2 地理成因类程序性知识的巩固与转化阶段 | 第23页 |
2.5.3 地理成因类程序性知识的迁移与应用阶段 | 第23页 |
2.6 地理成因类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 第23-29页 |
2.6.1 习得阶段教学策略 | 第24-26页 |
2.6.2 巩固与转化阶段教学策略 | 第26-27页 |
2.6.3 迁移与应用阶段教学策略 | 第27-29页 |
第3章 地理成因类程序性知识及教学策略的梳理与应用分析 | 第29-49页 |
3.1 必修一地理成因类程序性知识及教学策略的梳理 | 第29-33页 |
3.2 必修二地理成因类程序性知识及教学策略的梳理 | 第33-36页 |
3.3 地理成因类程序性知识教学策略的应用分析 | 第36-47页 |
3.3.1 习得阶段教学策略的应用分析 | 第36-41页 |
3.3.2 巩固与转化阶段教学策略的应用分析 | 第41-45页 |
3.3.3 迁移与应用阶段教学策略的应用分析 | 第45-47页 |
3.4 地理成因类程序性知识教学策略应用中要注意的方面 | 第47-49页 |
3.4.1 合理选择每个阶段的教学策略 | 第47页 |
3.4.2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交融 | 第47-48页 |
3.4.3 地理成因类程序性知识与其它类型知识的衔接 | 第48-49页 |
第4章 高中地理成因类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 第49-57页 |
4.1 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的教学设计 | 第49-54页 |
4.2 必修二“农业地域的形成”的教学设计 | 第54-5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