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锣鼓杂戏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3页 |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 二、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 1.有关锣鼓杂戏渊源的研究 | 第10-11页 |
| 2.有关锣鼓杂戏艺术形态的研究 | 第11页 |
| 3.有关锣鼓杂戏剧本内容的研究 | 第11-12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田野调查法 | 第12页 |
| 2.文献研读法 | 第12页 |
| 3.联系比较法 | 第12-13页 |
| 1 生存环境概述 | 第13-16页 |
| 1.1 自然地理环境 | 第13页 |
| 1.2 人文生态环境 | 第13-16页 |
| 1.2.1 建制沿革 | 第13-14页 |
| 1.2.2 农林交贸 | 第14页 |
| 1.2.3 社会人文 | 第14-15页 |
| 1.2.4 宗教信仰 | 第15-16页 |
| 2 万荣锣鼓杂戏概貌 | 第16-28页 |
| 2.1 历史源流 | 第16-19页 |
| 2.1.1 起源诸说 | 第16-17页 |
| 2.1.2 起源之我见 | 第17-19页 |
| 2.2 民俗活动背景 | 第19-22页 |
| 2.3 艺人 | 第22-23页 |
| 2.4 演出 | 第23-28页 |
| 2.4.1 时间和方式 | 第23-25页 |
| 2.4.2 戏箱和剧本 | 第25-28页 |
| 3 艺术形态 | 第28-42页 |
| 3.1 乐器配置 | 第28-30页 |
| 3.2 锣鼓运用 | 第30-33页 |
| 3.3 唱腔 | 第33-39页 |
| 3.3.1 句式 | 第34页 |
| 3.3.2 上下(阳阴)句 | 第34-35页 |
| 3.3.3 “拉音” | 第35-36页 |
| 3.3.4 连词 | 第36-37页 |
| 3.3.5 润腔 | 第37页 |
| 3.3.6 “起承转合” | 第37页 |
| 3.3.7 念白 | 第37-39页 |
| 3.4 配腔 | 第39-42页 |
| 4 与临猗锣鼓杂戏之比较 | 第42-48页 |
| 4.1 相同之处 | 第42页 |
| 4.2 不同之处 | 第42-48页 |
| 4.2.1 乐器配置 | 第42-43页 |
| 4.2.2 锣鼓运用 | 第43-45页 |
| 4.2.3 唱腔 | 第45-46页 |
| 4.2.4 角色设计 | 第46-48页 |
| 5 生存现状与保护 | 第48-54页 |
| 5.1 生存现状(演出状态) | 第48-52页 |
| 5.2 保护 | 第52-54页 |
| 结语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附录A | 第58-60页 |
| 附录B | 第60-66页 |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第66-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