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1页 |
1 阿基·考里斯马基电影概述 | 第11-19页 |
1.1 阿基·考里斯马基与芬兰电影 | 第11-15页 |
1.1.1 芬兰电影 | 第11-13页 |
1.1.2 阿基·考里斯马基电影 | 第13-15页 |
1.2 阿基·考里斯马基创作轨迹 | 第15-19页 |
2 阿基·考里斯马基的个性化表达 | 第19-35页 |
2.1 体制批判 | 第19-23页 |
2.1.1 揭露资本的弊端 | 第19-21页 |
2.1.2 批判政治体制 | 第21-23页 |
2.2 人文关怀 | 第23-31页 |
2.2.1 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窘境 | 第23-28页 |
2.2.2 小人物的避难所 | 第28-29页 |
2.2.3 爱的力量 | 第29-31页 |
2.3 对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反思 | 第31-35页 |
2.3.1 《卡拉马里联盟》——社会微缩景观 | 第31-32页 |
2.3.2 《坐稳,泰欣娜》——外来文化侵略的反思 | 第32-35页 |
3 极简主义美学风格 | 第35-53页 |
3.1 化繁为简的画面 | 第35-40页 |
3.1.1 孤独的色彩 | 第35-37页 |
3.1.2 传统的生活场景 | 第37-38页 |
3.1.3 内敛的镜头 | 第38-40页 |
3.2 独树一帜的音乐 | 第40-48页 |
3.2.1 音乐类型 | 第40-42页 |
3.2.2 音乐的情绪——以《火柴厂女工》为例 | 第42-46页 |
3.2.3 音乐的反讽——以《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为例 | 第46-48页 |
3.3 绝对克制的表演 | 第48-53页 |
3.3.1 演员的“僵化” | 第49-50页 |
3.3.2 充满善意的反表演 | 第50-51页 |
3.3.3 精炼的对白 | 第51-53页 |
4 电影史意义和贡献 | 第53-59页 |
4.1 回望德国表现主义 | 第53-54页 |
4.2 套用黑色电影的叙事风格 | 第54-56页 |
4.3 现实主义的诗意前缀 | 第56页 |
4.4 致敬大师 | 第56-58页 |
4.5 作者电影理论的实践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 | 第63-6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