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论文--声乐理论论文

创作改编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与教学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8-11页
    1.1 选题的缘起第8页
    1.2 现状分析第8-9页
    1.3 主要研究方法第9页
        1.3.1 文献研究法第9页
        1.3.2 比较分析法第9页
    1.4 研究的意义第9-11页
        1.4.1 理论意义第9页
        1.4.2 实践意义第9-10页
        1.4.3 创新意义第10-11页
2 五首歌曲作品原型的音乐分析第11-18页
    2.1 原曲创作背景及音乐特征分析第11-18页
        2.1.1 《浏阳河》的创作背景及音乐特征第11-12页
        2.1.2 《茉莉花》的创作背景及音乐特征第12-13页
        2.1.3 《龙船调》的创作背景及音乐特征第13-15页
        2.1.4 《洪湖水,浪打浪》的创作背景及音乐特征第15页
        2.1.5 《玛依拉》的创作背景及音乐特征第15-18页
3 五首改编曲的音乐分析第18-25页
    3.1 五首改编曲的时代创作背景及音乐特征分析第18-25页
        3.1.1 《又唱浏阳河》的时代创作背景及音乐特征第18-19页
        3.1.2 《难忘茉莉花》的时代创作背景及音乐特征第19-20页
        3.1.3 《峡江情歌》的时代创作背景及音乐特征第20-22页
        3.1.4 《洪湖岸边是我家》的时代创作背景及音乐特征第22页
        3.1.5 《玛依拉变奏曲》的时代创作背景及音乐特征第22-25页
4 五首改编曲与原型演唱比较分析第25-34页
    4.1 咬字、语言分析第25-29页
        4.1.1 《浏阳河》与《又唱浏阳河》第25页
        4.1.2 《茉莉花》与《难忘茉莉花》第25-26页
        4.1.3 《龙船调》与《峡江情歌》第26-28页
        4.1.4 《洪湖水,浪打浪》与《洪湖岸边是我家》第28页
        4.1.5 《玛依拉》与《玛依拉变奏曲》第28-29页
    4.2 行腔韵味、发声、发声位置、共鸣比较分析第29-31页
        4.2.1 《浏阳河》与《又唱浏阳河》第29-30页
        4.2.2 《茉莉花》与《难忘茉莉花》第30页
        4.2.3 《龙船调》与《峡江情歌》第30页
        4.2.4 《洪湖水,浪打浪》与《洪湖岸边是我家》第30-31页
        4.2.5 《玛依拉》与《玛依拉变奏曲》第31页
    4.3 艺术表演形式、情绪处理比较分析第31-34页
        4.3.1 《浏阳河》与《又唱浏阳河》第31-32页
        4.3.2 《茉莉花》与《难忘茉莉花》第32页
        4.3.3 《龙船调》与《峡江情歌》第32-33页
        4.3.4 《洪湖水,浪打浪》与《洪湖岸边是我家》第33页
        4.3.5 《玛依拉》与《玛依拉变奏曲》第33-34页
5 五首改编曲在教学中的运用第34-52页
    5.1 五首改编曲的难易程度分析第34-36页
        5.1.1 五首改编曲的音色分析第34-35页
        5.1.2 五首改编曲的音域分析第35-36页
    5.2 “教”与“学”的相辅相成第36-52页
        5.2.1 在教学中如何做到“因材施教”第36-39页
        5.2.2 教学中的技能训练第39-42页
        5.2.3 教学中五首改编曲的速度、力度、情绪及表演处理第42-50页
        5.2.4 教学中的中西互补第50-52页
6 五首改编曲研究的艺术文化价值第52-54页
结语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6页
致谢第56-57页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小提琴作品中戏曲音乐元素运用研究--以《梁祝》、《王昭君》为例
下一篇:巴托克弦乐四重奏中传统与现代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