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4-25页 |
1.1 茶多酚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1.1 茶多酚概述 | 第14页 |
1.1.2 茶多酚的提取 | 第14-16页 |
1.2 茶多糖 | 第16-19页 |
1.2.1 茶多糖的组成 | 第16页 |
1.2.2 茶多糖的理化性质 | 第16-17页 |
1.2.3 茶多糖提取方法 | 第17-18页 |
1.2.4 茶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18-19页 |
1.3 膳食纤维 | 第19-22页 |
1.3.1 膳食纤维概念 | 第19页 |
1.3.2 膳食纤维的组成和分类 | 第19-20页 |
1.3.3 膳食纤维的改性方法 | 第20-22页 |
1.4 咀嚼片 | 第22-23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5.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 | 第23页 |
1.5.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2 茶多酚、茶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 第25-36页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5-26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25-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29页 |
2.2.1 浸提温度对茶多酚、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第26页 |
2.2.2 浸提料液比对茶多酚、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第26页 |
2.2.3 超声功率对茶多酚、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第26页 |
2.2.4 浸提时间对茶多酚、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第26页 |
2.2.5 茶多酚含量的测定 | 第26-27页 |
2.2.6 茶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27-29页 |
2.2.7 数据分析 | 第29页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2.3.1 提取温度对茶多酚、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2 料液比对茶多酚、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第30-32页 |
2.3.3 超声功率对茶多酚、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4 提取时间对茶多糖、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 | 第33-35页 |
2.4 小结 | 第35-36页 |
3 茶渣挤压改性工艺及水合特性研究 | 第36-47页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6-37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3.1.2 实验设备 | 第36-3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7-40页 |
3.2.1 绿茶、红茶和普洱茶渣的制备 | 第37页 |
3.2.2 挤压改性单因素实验 | 第37-38页 |
3.2.3 水分、灰分、蛋白质、脂肪、总膳食纤维含量测定 | 第38页 |
3.2.4 水溶性多糖(WSP)含量测定 | 第38页 |
3.2.5 出料率测定 | 第38-39页 |
3.2.6 水合特性测定 | 第39页 |
3.2.7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9页 |
3.2.8 数据分析 | 第39-4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6页 |
3.3.1 螺杆转速对茶渣WSP含量的影响 | 第40页 |
3.3.2 含水量对茶渣WSP含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3 物料粒度对茶渣WSP含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4 挤压对茶渣基本成分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5 改性茶渣的水合特性 | 第43-45页 |
3.3.6 SEM分析 | 第45-46页 |
3.4 小结 | 第46-47页 |
4 茶渣WSP理化性质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47-57页 |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7-48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4.1.2 实验设备 | 第4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8-52页 |
4.2.1 三种茶渣WSP理化指标测定 | 第48-51页 |
4.2.2 茶渣WSP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 第51页 |
4.2.3 茶渣WSP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 | 第51-52页 |
4.2.4 茶渣WSP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 | 第52页 |
4.2.5 茶渣WSP还原力的测定 | 第52页 |
4.2.6 数据分析 | 第52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56页 |
4.3.1 WSP理化指标 | 第52-53页 |
4.3.2 茶渣WSP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 第53-54页 |
4.3.3 茶渣WSP清除羟自由基能力 | 第54页 |
4.3.4 茶渣WSP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 | 第54-55页 |
4.3.5 茶渣WSP对铁离子还原能力 | 第55-56页 |
4.4 小结 | 第56-57页 |
5 茶渣咀嚼片的制备 | 第57-68页 |
5.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57-58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5.1.2 实验设备 | 第57-58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8-61页 |
5.2.1 咀嚼片制备工艺 | 第58-59页 |
5.2.2 茶渣膳食纤维咀嚼片评分标准 | 第59页 |
5.2.3 主辅比例对咀嚼片品质的影响 | 第59-60页 |
5.2.4 微晶纤维素含量对咀嚼片品质的影响 | 第60页 |
5.2.5 柠檬酸含量对咀嚼片品质的影响 | 第60页 |
5.2.6 木糖醇含量对咀嚼片品质的影响 | 第60页 |
5.2.7 咀嚼片最佳配方的确定 | 第60-61页 |
5.2.8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61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1-67页 |
5.3.1 茶渣与麦芽糊精比例对咀嚼片品质的影响 | 第61页 |
5.3.2 微晶纤维素含量对咀嚼片品质的影响 | 第61-62页 |
5.3.3 柠檬酸含量对咀嚼片品质的影响 | 第62-63页 |
5.3.4 木糖醇含量对咀嚼片品质的影响 | 第63页 |
5.3.5 正交实验结果 | 第63-67页 |
5.4 小结 | 第67-68页 |
6 结论 | 第68-69页 |
7 论文创新点与展望 | 第69-70页 |
7.1 创新点 | 第69页 |
7.2 展望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情况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