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性别语素后置构词的不对称研究
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性别词研究 | 第15-16页 |
1.2.2 不对称研究 | 第16-17页 |
1.2.3 .新兴性别词的研究 | 第17-19页 |
1.3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19页 |
1.4 本文相关术语说明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传统性别语素后置构词的基本概况 | 第21-31页 |
2.1 传统后置性别语素的构词情况及构词数量 | 第21-22页 |
2.2 .传统性别语素后置构词的形式特点 | 第22-24页 |
2.2.1 传统性别语素后置构词的音节特征 | 第22-23页 |
2.2.2 传统性别语素后置构词的结构类型 | 第23-24页 |
2.3 传统性别语素后置构词的共时语义特点 | 第24-30页 |
2.3.1 传统后置性别语素的语义类别 | 第24-25页 |
2.3.2 传统后置性别词修饰成分的语义类别 | 第25-28页 |
2.3.3 性别语素后置构词的语义类别 | 第28-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传统性别语素后置构词的对称与不对称 | 第31-40页 |
3.1 传统性别语素后置构词的对称现象 | 第31-34页 |
3.1.1 性别语素的交叉对称 | 第31-33页 |
3.1.2 性别词形式和意义的对称与不对称 | 第33-34页 |
3.2 传统性别语素后置构词的不对称现象 | 第34-39页 |
3.2.1 性别语素构词和义项的不对称 | 第34-35页 |
3.2.2 反映事物现象的不对称 | 第35-36页 |
3.2.3 感情色彩的不对称 | 第36-37页 |
3.2.4 语义概括范围的不对称 | 第37-38页 |
3.2.5 前后分布顺序的不对称 | 第38-3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新兴式后置性别词的发展 | 第40-52页 |
4.1 新兴式后置性别词的形式和语义特点 | 第40-45页 |
4.1.1 新兴性别语素后置构词的音节特点 | 第40-42页 |
4.1.2 新兴性别语素后置构词的结构特点 | 第42-43页 |
4.1.3 新兴性别语素后置构词的语义特点 | 第43-45页 |
4.2 新兴性别语素后置构词的对称现象 | 第45-47页 |
4.2.1 构词的对称现象 | 第45-46页 |
4.2.2 语义变化的对称现象 | 第46-47页 |
4.3 新兴性别语素后置构词的不对称现象 | 第47-51页 |
4.3.1 反映事物现象的不对称 | 第47-48页 |
4.3.2 称呼选择倾向的不对称 | 第48-49页 |
4.3.3 性别特征选择倾向的不对称 | 第49-50页 |
4.3.4 感情色彩的不对称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性别语素后置构词的不对称原因 | 第52-60页 |
5.1 语言内部原因 | 第52-54页 |
5.1.1 语言内部多元的对称关系 | 第52-53页 |
5.1.2 汉语历时变化的影响 | 第53-54页 |
5.2 语言外部原因 | 第54-59页 |
5.2.1 客观本身的不对称 | 第54页 |
5.2.2 语言交流中经济原则的影响 | 第54-55页 |
5.2.3 认知的显著性规律影响 | 第55-56页 |
5.2.4 心理因素的影响 | 第56-57页 |
5.2.5 社会分工的不同 | 第57-58页 |
5.2.6 社会地位的不同 | 第58-5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