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企业员工激励管理研究
中文提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3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同类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1.2.1.1 内容型激励理论 | 第8-10页 |
1.2.1.2 过程型激励理论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页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1.4 本文的创新 | 第12-13页 |
2 有关激励的管理学理论 | 第13-17页 |
2.1 激励 | 第13-14页 |
2.1.1 激励的定义 | 第13页 |
2.1.2 激励的作用 | 第13-14页 |
2.1.2.1 吸引优秀人才加盟 | 第13页 |
2.1.2.2 开发员工潜在能力 | 第13页 |
2.1.2.3 留住优秀人才 | 第13-14页 |
2.1.2.4 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 第14页 |
2.2 国外著名激励理论对比分析 | 第14-17页 |
2.2.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第14页 |
2.2.2 阿德弗的"ERG理论" | 第14-15页 |
2.2.3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 第15页 |
2.2.4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 第15页 |
2.2.5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 第15-16页 |
2.2.6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 第16-17页 |
3 我国国有企业员工激励管理现状和问题分析 | 第17-22页 |
3.1 员工激励管理现状 | 第17-18页 |
3.1.1 部分国有企业对激励管理认识上的偏差 | 第18页 |
3.1.2 国有企业激励措施的常规选择及其效果 | 第18页 |
3.2 国有企业员工激励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20页 |
3.2.1 激励不足与激励强度过大 | 第18-19页 |
3.2.2 激励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 | 第19页 |
3.2.3 反馈和评价机制欠缺 | 第19-20页 |
3.2.4 用人制度僵化 | 第20页 |
3.3 国有企业员工激励管理失效的原因分析 | 第20-22页 |
3.3.1 管理层激励意识不足 | 第20页 |
3.3.2 对员工需要缺乏了解 | 第20页 |
3.3.3 激励管理实践中的缺陷和问题 | 第20-22页 |
4 某大型国有企业运行激励管理的经验及改进方案 | 第22-37页 |
4.1 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 第22-26页 |
4.1.1 研究对象概述 | 第22-23页 |
4.1.2 组织机构设置及人力资源配置情况 | 第23-24页 |
4.1.3 现行员工激励的内容和具体措施 | 第24-25页 |
4.1.4 **集团公司员工激励工作所取得的成就 | 第25-26页 |
4.2 **集团公司激励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6-31页 |
4.2.1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第26-28页 |
4.2.2 **集团公司在员工激励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4.2.3 **集团公司对员工激励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30-31页 |
4.3 **集团公司激励制度构建方案设计 | 第31-37页 |
4.3.1 构建激励制度的原则 | 第31-32页 |
4.3.2 激励制度设计步骤 | 第32页 |
4.3.3 **集团公司激励制度包含的内容 | 第32-34页 |
4.3.4 **集团公司激励管理运行对策 | 第34-37页 |
5 对同类型国有企业建立健全激励制度的启示和借鉴 | 第37-38页 |
5.1 满足员工的多样化需要 | 第37页 |
5.2 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体系 | 第37页 |
5.3 既要重视短期激励,更要加强长期激励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42-43页 |
论文摘要 | 第43-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