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9-22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动机 | 第9-12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2.1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归属感的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3 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20-21页 |
1.3.1 研究的意义 | 第20页 |
1.3.2 研究的内容 | 第20-2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2 中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归属感理论概述 | 第22-27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2-24页 |
2.1.1 网络学习共同体 | 第22-23页 |
2.1.2 归属感 | 第23页 |
2.1.3 网络学习共同体归属感 | 第23-24页 |
2.2 中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归属感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2.2.1 心理学理论 | 第24页 |
2.2.2 社会存在感理论 | 第24-25页 |
2.2.3 群体动力学 | 第25-27页 |
3 中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归属感的调查与分析——以“梦想学堂”为例 | 第27-41页 |
3.1 研究设计 | 第27-31页 |
3.1.1 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 第27页 |
3.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7页 |
3.1.3 测量工具的编制 | 第27-30页 |
3.1.4 调查的实施 | 第30-31页 |
3.2 中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归属感现状分析 | 第31-39页 |
3.2.1 问卷结果的检验 | 第31-32页 |
3.2.2 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 | 第32-39页 |
3.3 调查结论 | 第39-41页 |
4 中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归属感的归因分析与改善策略 | 第41-51页 |
4.1 中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归属感的归因分析 | 第41-44页 |
4.1.1 学习时间及频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4.1.2 同伴关系的影响 | 第42页 |
4.1.3 共同体满意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4.1.4 学习者个人基本情况的影响 | 第43页 |
4.1.5 共同体成员之间的认同度的影响 | 第43-44页 |
4.1.6 学习者参与共同体活动的程度的影响 | 第44页 |
4.2 中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归属感的改善策略 | 第44-51页 |
4.2.1 增加课程课时,减轻作业负担 | 第45页 |
4.2.2 完善平台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 第45-47页 |
4.2.3 优化学习资源,扩大知识共享 | 第47页 |
4.2.4 加强同伴交流,促进团队合作 | 第47-48页 |
4.2.5 创新学习方式,发展游戏教学 | 第48-49页 |
4.2.6 任务驱动教学,提高学习成就 | 第49页 |
4.2.7 完善监管政策,注重形成性评价 | 第49-51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51-54页 |
5.1 总结 | 第51-52页 |
5.1.1 本研究的创新 | 第52页 |
5.1.2 本研究的不足 | 第52页 |
5.2 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