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数学论文--计算机论文

小学生结对编程的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11-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2 研究目的及问题的提出第13页
        1.2.1 研究目的第13页
        1.2.2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13页
    1.3 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第13-14页
        1.3.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2 创新点第14页
    1.4 研究方法第14页
        1.4.1 文献研究法第14页
        1.4.2 调查法第14页
        1.4.3 实验法第14页
    1.5 概念界定第14-16页
        1.5.1 结对编程第14-15页
        1.5.2 配对融洽度第15页
        1.5.3 交换时机第15-16页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6-24页
    2.1 结对编程的研究第16-18页
        2.1.1 结对编程的由来第16页
        2.1.2 结对编程的角色第16页
        2.1.3 结对编程的优缺点第16-18页
    2.2 结对编程的配对融洽度研究第18-21页
        2.2.1 国外的研究现状第18-21页
        2.2.2 台湾及大陆的研究现状第21页
    2.3 结对编程交换时机的研究第21-24页
第3章 结对策略研究第24-46页
    3.1 结对策略的实验方案第24-27页
        3.1.1 配对方式第24-25页
        3.1.2 结对准则第25-26页
        3.1.3 交换编程第26页
        3.1.4 过程记录第26-27页
    3.2 结对策略的实验材料第27-40页
        3.2.1 被试第27-28页
        3.2.2 教学实施安排第28-31页
        3.2.3 测试工具第31-40页
    3.3 数据统计第40-42页
        3.3.1 学生的配对融洽度第41页
        3.3.2 学生结对编程的有效性第41页
        3.3.3 结对编程者的信心第41页
        3.3.4 结对编程者的同伴关系第41-42页
    3.4 讨论分析第42-44页
    3.5 结论第44-46页
第4章 交换时机研究第46-63页
    4.1 交换时机的实验方案第46-49页
        4.1.1 配对方式第46页
        4.1.2 交换时机第46-47页
        4.1.3 结对编程记录表第47-49页
    4.2 交换时机的实验材料第49-56页
        4.2.1 被试第49页
        4.2.2 教学实施安排第49-52页
        4.2.3 测试工具第52-56页
    4.3 数据统计第56-60页
        4.3.1 编程的效能第56-57页
        4.3.2 编程态度第57-59页
        4.3.3 交换角色的频率第59-60页
    4.4 讨论分析第60-61页
    4.5 结论第61-63页
第5章 总结与展望第63-64页
附录A第64-66页
附录B第66-67页
附录C第67-69页
附录D第69-73页
附录E第73-75页
附录F第75-77页
附录G第77-81页
参考文献第81-85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85-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养成教育视角下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常规管理研究
下一篇:一所完全寄宿制小学的日常管理工作--基于三友坪小学的实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