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方言论文

广东吉兆话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第10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第10-13页
        一、壮侗语的相关研究成果第10-11页
        二、吉兆话的相关研究第11-12页
        三、粤方言和闽方言的相关研究第12-13页
        四、壮侗语和粤方言、闽方言接触的相关研究第13页
    第三节 资料来源、研究方法与行文思路第13-14页
        一、资料来源第13页
        二、研究方法第13页
        三、行文思路第13-14页
    第四节 论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4-16页
        一、研究目的第14页
        二、研究意义第14-16页
第二章 吉兆话的人文背景第16-19页
    第一节 吴川市的地理环境与人口分布第16页
    第二节 吴川市的语言分布第16-17页
    第三节 吴川市的人文环境第17页
    第四节 覃巴镇的概况兼论吉兆村情况第17-19页
        一、覃巴镇的概况第17-18页
        二、吉兆村的概况第18-19页
第三章 吉兆话的音系第19-26页
    第一节 吉兆话的声母系统第19-20页
    第二节 吉兆话的韵母系统第20-24页
    第三节 吉兆话的声调系统第24页
    第四节 吉兆话语音的主要特点第24-26页
第四章 吉兆话与壮侗语的比较第26-62页
    第一节 核心词的比较第26-38页
        一、名词第26-32页
        二、形容词第32-33页
        三、动词第33-38页
    第二节 常见动物名称的比较第38-42页
        一、老鼠第38-39页
        二、阉鸡第39页
        三、鸭第39-40页
        四、鹅第40页
        五、蜜蜂第40页
        六、苍蝇第40-41页
        七、蛇第41-42页
        八、虫子第42页
    第三节 常见植物名称的比较第42-46页
        一、木棉树第43页
        二、苦楝树第43-44页
        三、藤蔓第44页
        四、稻子第44-45页
        五、秧第45页
        六、蔬菜第45-46页
        七、芥菜第46页
    第四节 其它第46-51页
        一、天亮第46-47页
        二、出第47页
        三、掉第47页
        四、啼第47-48页
        五、生第48-49页
        六、去第49页
        七、来、回第49-50页
        八、嫁、娶第50-51页
    第五节 语言亲疏的比较第51-62页
第五章 从吉兆话看民族语言对粤闽方言的影响第62-79页
    第一节 粤语和闽南语底层形成的背景第62-63页
    第二节 判断底层词的标准第63-64页
    第三节 粤方言中的底层词第64-74页
        一、地名底层词第64-68页
        二、植物底层词第68-74页
    第四节 闽方言中的底层词第74-77页
        一、鱼第74-75页
        二、稠第75页
        三、蟑螂第75页
        四、掉第75-76页
        五、背第76页
        六、回第76页
        七、只第76-77页
    第五节 粤闽方言的民族语言遗存文化内涵第77-79页
第六章 吉兆话的发展走势第79-88页
    第一节 吉兆话濒危的原因第79-80页
        一、历史原因第79页
        二、地理原因第79页
        三、经济原因第79-80页
        四、通婚第80页
    第二节 吉兆话中的方言借词第80-86页
        一、吉兆话中的粤方言借词第80-83页
        二、吉兆话中的闽方言借词第83-85页
        三、借词的特点第85-86页
    第三节 保护吉兆话的建议第86-88页
第七章 结语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1页
后记第91-9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歧义容忍度与英语阅读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汉泰谜语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