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曾国藩德育思想及对当代德育工作的启示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的目的第11-12页
        1.1.3 研究的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5页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第15-16页
        1.3.1 本文研究内容第15页
        1.3.2 本文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6-17页
第2章 曾国藩德育思想的形成第17-25页
    2.1 曾国藩德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第17-20页
        2.1.1 清末政局的动荡第17-18页
        2.1.2 帝国主义的入侵第18页
        2.1.3 社会结构的变化第18-19页
        2.1.4 农民起义的冲击第19-20页
    2.2 曾国藩德育思想的来源第20-22页
        2.2.1 儒学根基第20-21页
        2.2.2 家学传承第21-22页
    2.3 曾国藩德育思想的形成过程第22-24页
        2.3.1 曾国藩德育思想的萌芽阶段第22-23页
        2.3.2 曾国藩德育思想的成熟阶段第23页
        2.3.3 曾国藩德育思想的完善阶段第23-24页
    2.4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3章 曾国藩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第25-34页
    3.1 修身德育思想第25-27页
        3.1.1 志存高远第25-26页
        3.1.2 守心慎独第26页
        3.1.3 抱朴守拙第26-27页
        3.1.4 乐天知命第27页
    3.2 家庭德育思想第27-30页
        3.2.1 读书穷理第28页
        3.2.2 修己治人第28-29页
        3.2.3 孝悌行道第29页
        3.2.4 勤俭持家第29-30页
    3.3 为学德育思想第30-33页
        3.3.1 读书立志已超圣贤第30-31页
        3.3.2 为学修业以期进德第31页
        3.3.3 广大学问以资治用第31-32页
        3.3.4 署文愉情以悟神机第32-33页
    3.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4章 曾国藩德育思想的原则特点及评价第34-40页
    4.1 曾国藩德育思想的原则第34-36页
        4.1.1 德才并举的原则第34-35页
        4.1.2 因材施教的原则第35页
        4.1.3 知行统一的原则第35-36页
    4.2 曾国藩德育思想的特点第36-37页
        4.2.1 以家书作为教化手段第36-37页
        4.2.2 知、情、意、行过程培养第37页
        4.2.3 将完满人生作为教育的旨归第37页
    4.3 曾国藩德育思想的评价第37-39页
        4.3.1 曾国藩德育思想的积极因素第38页
        4.3.2 曾国藩德育思想的消极因素第38-39页
    4.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5章 曾国藩德育思想对当代德育工作的启示第40-45页
    5.1 曾国藩修身德育思想的启示第40-42页
        5.1.1 鼓励读书立志第40页
        5.1.2 倡导静心慎独第40-41页
        5.1.3 引领质朴风尚第41页
        5.1.4 坚持立德树人第41-42页
    5.2 曾国藩家庭德育思想的启示第42-43页
        5.2.1 发挥孝悌在家庭德育中的基础性作用第42页
        5.2.2 注重勤俭在家庭德育中的建设性作用第42-43页
        5.2.3 激发和睦在家庭德育中的促进性作用第43页
    5.3 曾国藩为学德育思想的启示第43-44页
        5.3.1 注重为学的人本原则第43-44页
        5.3.2 通过读书治学服务社会发展第44页
    5.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结论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8-49页
致谢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蒙古族初中生心理安全感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小组工作介入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以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2015级新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