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方言论文

新化塞音声母的发声态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概述第9-18页
    1.1 新化县的地理位置、人文背景概况第9页
    1.2 新化县方言概说第9-10页
    1.3 新化方言研究概述第10-11页
    1.4 塞音研究概述第11-16页
    1.5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6-18页
第二章 实验设计第18-29页
    2.1 实验构想第18页
    2.2 方言字的选择第18-23页
    2.3 录音设备第23页
    2.4 录音环境及录音过程第23-24页
    2.5 发音人第24页
    2.6 方言背景材料第24-26页
    2.7 概念区分第26-29页
第三章 新化方言塞音的浊音起始时间第29-36页
    3.1 大熊山方言塞音VOT分析第29-31页
    3.2 西河方言塞音VOT分析第31-33页
    3.3 炉观方言塞音VOT分析第33-34页
    小结第34-36页
第四章 新化方言塞音后接元音起始音高第36-42页
    4.1 大熊山塞音后接元音起始音高第36-37页
    4.2 西河塞音后接元音起始音高第37-39页
    4.3 炉观塞音后接元音起始音高第39-40页
    小结第40-42页
第五章 塞音后接元音频谱斜率第42-50页
    5.1 大熊山塞音后接元音频谱斜率第43-45页
    5.2 西河塞音后接元音频谱斜率第45-47页
    5.3 炉观塞音后接元音频谱斜率第47-49页
    小结第49-50页
第六章 谐噪比、基频微扰和振幅微扰第50-62页
    6.1 大熊山塞音后接元音的谐噪比、基频微扰和振幅微扰第51-54页
    6.2 西河塞音后接元音的谐噪比、基频微扰、振幅微扰第54-57页
    6.3 炉观塞音后接元音的谐噪比、基频微扰、振幅微扰第57-60页
    小结第60-62页
结语第62-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致谢第69-70页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韩国初中级汉语学习者动词重叠式习得偏误研究
下一篇:欧美学生使用程度副词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