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国内外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 | 第11-15页 |
1、国外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 | 第11-13页 |
2、国内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 | 第13-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2、问卷调查法 | 第15页 |
3、访谈法 | 第15-16页 |
4、课堂观摩法 | 第16页 |
(四)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1、主要创新点 | 第16页 |
2、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一、翻转课堂概述 | 第17-25页 |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 第17-18页 |
(二)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 第18-21页 |
1、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思想资源 | 第20-21页 |
(三)翻转课堂的操作方式 | 第21-22页 |
1、课前准备阶段 | 第22页 |
2、课堂实施阶段 | 第22页 |
3、课后反思阶段 | 第22页 |
(四)翻转课堂的优劣势 | 第22-25页 |
1、翻转课堂的优势 | 第23-24页 |
2、翻转课堂的劣势 | 第24-25页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状况 | 第25-32页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查 | 第25-27页 |
1、调查问卷及其设计概况 | 第25页 |
2、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 | 第25-27页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翻转课堂取得的成绩 | 第27页 |
1、推动了教育改革的发展 | 第27页 |
2、实现了学校智慧教学闭环管理 | 第27页 |
3、促进教师能力水平的提高 | 第27页 |
4、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 第27页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翻转课堂存在的问题 | 第27-32页 |
1、使用比例低、应试痕迹严重 | 第28页 |
2、学生参与和理解度不够 | 第28-29页 |
3、家长对翻转课堂配合程度不高 | 第29-30页 |
4、用视频代替讲课,分散学习注意力 | 第30页 |
5、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和学生学习压力 | 第30-32页 |
三、翻转课堂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不佳的原因分析 | 第32-37页 |
(一)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惯性影响了翻转课堂的推广和应用 | 第32-33页 |
1、两种错误“思维惯性”偏离了翻转课堂的实质 | 第32-33页 |
2、传统的教学理念限制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个性化发展 | 第33页 |
(二)思想政治课自身存在的问题限制了翻转课堂的推进 | 第33-35页 |
1、教师教学理念滞后影响了翻转课堂的实施 | 第33-34页 |
2、教育系统和学校主管部门对思想政治课不重视影响了翻转课堂的推进 | 第34-35页 |
(三)监督和评价机制的缺乏限制了翻转课堂的实施 | 第35-37页 |
1、缺少理念性引导 | 第35页 |
2、缺少过程性控制 | 第35页 |
3、缺少结果性测量 | 第35-37页 |
四、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翻转课堂的路径 | 第37-43页 |
(一)转变观念,提高自觉性 | 第37-38页 |
1、由“知识本位”翻转为“综合素质本位” | 第37页 |
2、由“教师中心”翻转为“学生中心” | 第37-38页 |
3、由“单打独斗”翻转为“团队协作” | 第38页 |
(二)科学选择翻转教学内容 | 第38-39页 |
1、专业性较强的抽象的观点和原理 | 第38页 |
2、重点和知识点较多的模块 | 第38-39页 |
3、难以产生思想认同的内容 | 第39页 |
(三)遵循设计原则,合理设计方案 | 第39-40页 |
1、课前自主学习方案的设计 | 第39页 |
2、课上课后教学活动组织方案 | 第39-40页 |
(四)提高教师素质,促进专业化发展 | 第40-41页 |
1、要有职业敏感度 | 第40页 |
2、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 第40页 |
3、要有很强的掌控能力 | 第40页 |
4、提高信息技术能力 | 第40-41页 |
(五)完善翻转课堂实施效果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 第41-43页 |
1、合理安排学校课程 | 第41页 |
2、完善监督评价机制 | 第41页 |
3、家长社会的参与性支持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附录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