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常用外国语论文--俄语论文

俄语“Светает”类无人称句的构式语法研究

内容提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41页
    1.1 本文的研究对象与范围第13-15页
    1.2 “CBeTaeT"类无人称句研究综述第15-32页
        1.2.1 历史来源考察第15-19页
        1.2.2 界定与分类第19-22页
        1.2.3 句法语义分析第22-29页
        1.2.4 语用功能分析第29-30页
        1.2.5 能产性探讨第30-31页
        1.2.6 研究简评第31-32页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意义第32-34页
        1.3.1 研究思路第32-34页
        1.3.2 研究意义第34页
    1.4 本文的理论基础第34-39页
        1.4.1 认知语言学第34-36页
        1.4.2 构式语法第36-37页
        1.4.3 小句中枢说与句管控第37-39页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第39-41页
        1.5.1 研究方法第39-40页
        1.5.2 语料来源第40-41页
第2章 CBETAET构式综观第41-53页
    2.1 “CBeTaeT”类无人称句构式地位的认定第41-43页
    2.2 无人称范畴第43-46页
        2.2.1 人称范畴与无人称范畴第43-45页
        2.2.2 无人称、无主语以及无主体第45-46页
    2.3 CBETAET构式的内涵与外延第46-52页
        2.3.1 CBETAET构式的内涵第46-49页
        2.3.2 CBETAET构式的意义类别第49-51页
        2.3.3 CBETAET构式的形式类别第51-52页
    2.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3章 CBETAET构式的形义组配第53-76页
    3.1 CBETAET构式的构式义第53-58页
        3.1.1 构式意义前段:未知主体的行为第53-55页
        3.1.2 构式意义后段:行为导致的客观状态第55-57页
        3.1.3 前因后果:意义的整合第57-58页
    3.2 CBETAET构式的形式限制第58-66页
        3.2.1 对主语的限制第59-61页
        3.2.2 对谓语的限制第61-64页
        3.2.3 对目的和动物第五格成分的限制第64-66页
    3.3 CBETAET构式的形式允准第66-75页
        3.3.1 动词的强支配构件第67-68页
        3.3.2 主客体全句限定构件第68-69页
        3.3.3 疏状意义全句限定构件第69-72页
        3.3.4 其他构件第72-75页
    3.4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4章 CBETAET构式对相关动词的压制第76-96页
    4.1 动词性质的界定第76-83页
        4.1.1 动词投射理论定义的动词性质第76-78页
        4.1.2 存在问题第78-80页
        4.1.3 框架语义学定义的动词性质第80-83页
    4.2 对动词参与者角色和构式论元角色的解读第83-88页
        4.2.1 对动词参与者角色的解读第83-86页
        4.2.2 对构式论元角色的解读第86-88页
    4.3 无句法表达的被侧重的参与者角色第88-95页
        4.3.1 构式压制的性质与机制第88-90页
        4.3.2 参与者角色与构式角色的熔合第90-95页
    4.4 本章小结第95-96页
第5章 CBETAET构式的存在理据第96-127页
    5.1 构式的原型及其扩展第96-108页
        5.1.1 CBETAET构式的源头第96-100页
        5.1.2 CBETAET构式的原型第100-104页
        5.1.3 CBETAET构式的扩展第104-108页
    5.2 语用因素驱动的新扩展第108-113页
        5.2.1 谜语型CBETAET构式第108-111页
        5.2.2 语境型CBETAET构式第111-113页
    5.3 同义型式及其语用差异第113-125页
        5.3.1 同义型式第114-119页
        5.3.2 语用差异第119-125页
    5.4 本章小结第125-127页
第6章 CBETAET构式的部分能产性第127-173页
    6.1 构式的部分能产性及其研究策略第127-139页
        6.1.1 CBETAET构式的部分能产性第127-129页
        6.1.2 动词词群定义的部分能产性第129-131页
        6.1.3 框架理论对动词意义的分析第131-135页
        6.1.4 研究策略和方法第135-139页
    6.2 目标动词的事件语义特征分析第139-164页
        6.2.1 动词的句法环境和事件特点第139-142页
        6.2.2 动词的行为主体第142-149页
        6.2.3 动词的行为过程第149-156页
        6.2.4 动词的行为客体第156-164页
    6.3 CBETAET构式对动词的语义选择条件第164-172页
        6.3.1 动词具有表达“未知主体行为”的潜力第164-166页
        6.3.2 动词具有“动态性”的意义特征第166-168页
        6.3.3 动词具有表达“物理变化”或“生理-心理变化”的潜能第168-172页
    6.4 本章小结第172-173页
第7章 结论第173-182页
    7.1 本文的主要发现第173-175页
    7.2 关于汉语的无人称句及其与俄语的对比研究第175-181页
        7.2.1 汉语中的无人称句第175-179页
        7.2.2 汉俄语相关现象的对比研究第179-181页
    7.3 本文的不足和进一步的研究展望第181-182页
参考文献第182-190页
附录:《大俄汉词典》中具有[无人称]用法的不带-c(?)动词全录第190-197页
后记第197页

论文共1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评价理论的级差视角分析美国总统就职演说
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校园暴力问题的干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