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第15-19页 |
1.3.1 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1.3.2 研究的内容 | 第16-19页 |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介入高校校园暴力问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19-27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9-23页 |
2.1.1 暴力、校园暴力的内涵 | 第19-20页 |
2.1.2 高校校园暴力的概念及其特点 | 第20-23页 |
2.2 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干预高校校园暴力的理论依据 | 第23-27页 |
2.2.1 高校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 | 第23-24页 |
2.2.2 高校校园暴力发生的过程 | 第24-25页 |
2.2.3 高校校园暴力防治的目标 | 第25-27页 |
第三章 高校校园暴力的现状及危害 | 第27-31页 |
3.1 高校校园暴力的现状 | 第27-29页 |
3.1.1 大学生对高校校园暴力的认知现状 | 第27-28页 |
3.1.2 高校校园暴力造成的伤害结果现状 | 第28-29页 |
3.2 高校校园暴力的危害 | 第29-31页 |
3.2.1 伤害学生的身心 | 第30页 |
3.2.2 干扰高校的教学管理秩序 | 第30页 |
3.2.3 影响社会的稳定 | 第30-31页 |
第四章 高校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分析 | 第31-37页 |
4.1 高校校园暴力发生的外部原因 | 第31-33页 |
4.1.1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 第31-32页 |
4.1.2 学校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不到位 | 第32页 |
4.1.3 家庭教育的偏颇 | 第32-33页 |
4.2 高校校园暴力发生的内部原因 | 第33-34页 |
4.2.1 学生个人的生理原因 | 第33-34页 |
4.2.2 学生个人的心理原因 | 第34页 |
4.3 高校校园暴力发生的核心原因 | 第34-37页 |
4.3.1 信仰选择的多元化趋势 | 第34-35页 |
4.3.2 信仰选择的功利化趋势 | 第35-37页 |
第五章 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干预高校校园暴力的对策 | 第37-53页 |
5.1 防治高校校园暴力发生的历史经验 | 第37-39页 |
5.1.1 美国高校应对校园暴力的历史经验 | 第37-38页 |
5.1.2 我国高校应对校园暴力的历史经验 | 第38-39页 |
5.2 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39-44页 |
5.2.1 心理干预—学生抵御高校校园暴力的抵抗力 | 第40-41页 |
5.2.2 道德观教育—学生抵御高校校园暴力的约束力 | 第41-42页 |
5.2.3 法治观教育—学生抵御高校校园暴力的保护力 | 第42页 |
5.2.4 生命观教育—学生抵御高校校园暴力的防卫力 | 第42-43页 |
5.2.5 信仰教育—学生抵御高校校园暴力的精神力 | 第43-44页 |
5.3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 第44-45页 |
5.3.1 借鉴心理学的教育方法 | 第44-45页 |
5.3.2 借鉴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 第45页 |
5.4 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高校管理工作中 | 第45-47页 |
5.4.1 加强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切实帮助学生排忧解难 | 第45-46页 |
5.4.2 制定切实可行的危机防范机制 | 第46-47页 |
5.5 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校园内外的环境 | 第47-53页 |
5.5.1 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净化社会舆论,优化社会信仰教育 | 第47-48页 |
5.5.2 弘扬爱心文化,建设和谐校园,优化校园信仰教育 | 第48-50页 |
5.5.3 协同家庭教育,把握学生成长环境,优化家庭信仰教育 | 第50-53页 |
结束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在研期间学术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