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疲劳状态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基于脑电信号特征的疲劳检测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基于心电信号特征的疲劳检测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基于眼动信号特征的疲劳检测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4 基于驾驶行为及车辆行为的疲劳检测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模拟驾驶下驾驶人眼动指标研究 | 第15-25页 |
2.1 驾驶人疲劳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2.1.1 驾驶疲劳的含义 | 第15页 |
2.1.2 驾驶疲劳的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2.2 驾驶人疲劳指标选取 | 第17-18页 |
2.3 驾驶人模拟驾驶数据采集 | 第18-23页 |
2.3.1 实验器材 | 第18-20页 |
2.3.2 数据采集 | 第20-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模拟驾驶下驾驶人眼动指标分析 | 第25-49页 |
3.1 驾驶人眨眼特征分析 | 第25-28页 |
3.1.1 眨眼持续时间 | 第26-27页 |
3.1.2 眨眼频率 | 第27-28页 |
3.2 驾驶人眼跳特征分析 | 第28-29页 |
3.2.1 眼跳幅度 | 第28-29页 |
3.2.2 眼跳平均速度 | 第29页 |
3.3 驾驶人瞳孔直径特征分析 | 第29-34页 |
3.3.1 驾驶人瞳孔直径 | 第29-30页 |
3.3.2 基于包络的驾驶人瞳孔直径分析 | 第30-34页 |
3.4 驾驶人眼动评价指标选取 | 第34-39页 |
3.4.1 瞳孔直径包络阈值指标 | 第35-36页 |
3.4.2 眨眼时间均值指标 | 第36-37页 |
3.4.3 指标对照分析 | 第37-39页 |
3.5 基于 BP 神经网络模型的眼动指标分析 | 第39-47页 |
3.5.1 多特征融合研究 | 第39-40页 |
3.5.2 BP 神经网络评判模型 | 第40-42页 |
3.5.3 驾驶人 BP 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及验证结果 | 第42-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驾驶疲劳监测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49-55页 |
4.1 驾驶疲劳监测系统现状 | 第49-50页 |
4.2 驾驶疲劳监测系统设计 | 第50-54页 |
4.2.1 基于眼动仪的驾驶疲劳监测系统需求分析 | 第50-53页 |
4.2.2 驾驶疲劳监测原型系统实现 | 第53-5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55页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