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71页 |
一、研究背景与缘由 | 第20-2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20-21页 |
(二)选题缘由 | 第21-23页 |
二、研究视域界定 | 第23-43页 |
(一)研究问题 | 第24-25页 |
(二)研究假设 | 第25-26页 |
(三)核心概念 | 第26-42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42-43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43-60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44-50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50-60页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60-6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60-64页 |
(二)主要发现与创新 | 第64-65页 |
五、研究过程 | 第65-69页 |
(一)研究设计 | 第65-66页 |
(二)研究实施 | 第66-67页 |
(三)研究结果形成 | 第67-68页 |
(四)研究结果的实证分析 | 第68-69页 |
六、研究意义 | 第69-71页 |
第二章 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理念 | 第71-100页 |
一、理念的依据 | 第71-92页 |
(一)理论依据 | 第71-85页 |
(二)现实依据 | 第85-92页 |
二、理念的构成 | 第92-96页 |
(一)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 第93页 |
(二)促进多元智力发展 | 第93-94页 |
(三)以自主性为导向 | 第94-95页 |
(四)以多元化为取向 | 第95-96页 |
三、理念的体现 | 第96-100页 |
第三章 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指标体系 | 第100-137页 |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00-107页 |
(一)理论依据 | 第100-106页 |
(二)调查路径 | 第106-107页 |
二、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107-114页 |
(一)构成要素 | 第108-112页 |
(二)指标结构 | 第112-114页 |
三、指标体系的解析 | 第114-135页 |
(一)一级指标的构成解析 | 第114-120页 |
(二)二级指标的构成解析 | 第120-130页 |
(三)三级指标的构成解析 | 第130-135页 |
四、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 | 第135-137页 |
第四章 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机制 | 第137-155页 |
一、职责划分 | 第137-139页 |
(一)组织机构 | 第137页 |
(二)主体与客体 | 第137-139页 |
二、运作方式 | 第139-143页 |
(一)政策引导 | 第139页 |
(二)目标设置 | 第139-140页 |
(三)基本要求 | 第140-142页 |
(四)组织实施 | 第142页 |
(五)规范管理 | 第142页 |
(六)评价指导 | 第142-143页 |
三、操作程序 | 第143-155页 |
(一)以委托方为主体的评价流程 | 第145-147页 |
(二)以评价方为主体的评价流程 | 第147-150页 |
(三)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具体操作 | 第150-155页 |
第五章 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方法 | 第155-179页 |
一、方法的基础 | 第156-162页 |
(一)基于学科的评价方法 | 第156-157页 |
(二)基于过程的评价方法 | 第157-158页 |
(三)基于应用的评价方法 | 第158页 |
(四)方法论与评价学 | 第158-159页 |
(五)评价方法的类别 | 第159-162页 |
二、方式方法 | 第162-172页 |
(一)自我评价方式 | 第162-164页 |
(二)他人评价方式 | 第164-168页 |
(三)定性评价方法 | 第168-169页 |
(四)定量评价方法 | 第169页 |
(五)综合评价方法 | 第169-172页 |
三、方法的实践 | 第172-179页 |
第六章 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模型及应用 | 第179-241页 |
一、评价模型 | 第179-188页 |
(一)评价理念模型 | 第180-181页 |
(二)指标体系模型 | 第181-182页 |
(三)评价机制模型 | 第182-184页 |
(四)评价方式模型 | 第184-188页 |
二、模型应用策略 | 第188-192页 |
三、模型应用案例 | 第192-241页 |
(一)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现状调查 | 第192-193页 |
(二)大学生学习过程及其评价的问题分析 | 第193-212页 |
(三)大学生学习过程及其评价的对策建议、路径分析 | 第212-230页 |
(四)S大学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个案跟踪调查研究 | 第230-24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241-247页 |
一、结论 | 第241-242页 |
二、讨论 | 第242-243页 |
三、建议 | 第243-245页 |
四、局限 | 第245-246页 |
五、展望 | 第246-247页 |
参考文献 | 第247-257页 |
附录 | 第257-270页 |
附录一 | 第257-260页 |
附录二 | 第260-261页 |
附录三 | 第261-266页 |
附录四 | 第266-268页 |
附录五 | 第268-2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70-271页 |
后记 | 第271-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