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一)汉韩词汇对比研究 | 第10-11页 |
(二)韩国学生相关汉语词汇习得偏误研究 | 第11-13页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一)定量描写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 第14页 |
(二)人工统计与计算机检索相结合 | 第14页 |
(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 第14页 |
五、语料来源 | 第14-16页 |
(一)汉语词汇语料 | 第14页 |
(二)韩语汉字词语料 | 第14页 |
(三)韩国留学生相关汉语词汇偏误语料 | 第14-16页 |
第一章 韩语汉字词的形成和发展 | 第16-23页 |
一、韩语汉字词的定义 | 第16-17页 |
二、韩语汉字词的来源 | 第17-19页 |
(一)源于中国的韩语汉字词 | 第17-18页 |
(二)源于日本的韩语汉字词 | 第18页 |
(三)韩国自创的汉字词 | 第18-19页 |
三、韩语汉字词的发展 | 第19-22页 |
(一)汉字词词义的发展变化 | 第19-21页 |
(二)汉字词词形的发展变化 | 第21-22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汉韩同形词对比分析 | 第23-44页 |
一、汉韩同形词的定义 | 第23页 |
二、《大纲》甲级词中的汉韩同形词统计与分类 | 第23-27页 |
三、《大纲》甲级词中的汉韩同形词对比 | 第27-42页 |
(一)汉韩同形“完全同义”词对比 | 第27-28页 |
(二)汉韩同形“部分同义/异义”词对比 | 第28-38页 |
(三)汉韩同形“完全异义”词对比 | 第38-42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汉韩同义异形词对比分析 | 第44-48页 |
一、汉韩异形词的定义 | 第44页 |
二、《大纲》甲级词中的汉韩同义异形词统计与分类 | 第44页 |
三、《大纲》甲级词中的汉韩同义异形词对比 | 第44-48页 |
(一)汉韩同义逆序词对比 | 第44-45页 |
(二)汉韩同义“部分异形”词对比 | 第45-46页 |
(三)汉韩同义“完全异形”词对比 | 第46-48页 |
第四章 韩国留学生相关汉语词汇习得偏误及教学法研究 | 第48-58页 |
一、韩国留学生相关汉语词汇习得偏误统计 | 第48-49页 |
二、韩国留学生相关汉语词汇习得偏误类型 | 第49-52页 |
(一)词义偏误 | 第49-50页 |
(二)词性偏误 | 第50-51页 |
(三)词形偏误 | 第51页 |
(四)词语搭配偏误 | 第51-52页 |
(五)语用偏误 | 第52页 |
三、韩国留学生相关汉语词汇习得偏误产生原因 | 第52-54页 |
(一)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 | 第52-53页 |
(二)词汇教学方法不够合理 | 第53页 |
(三)教材及工具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不足 | 第53-54页 |
四、针对韩国留学生相关汉语词汇习得偏误的教学方法 | 第54-58页 |
(一)对比分析教学法 | 第54-55页 |
(二)语素教学法 | 第55页 |
(三)搭配教学法 | 第55-56页 |
(四)语境教学法 | 第56页 |
(五)文化式词汇教学法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67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