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20页 |
一、选题由来 | 第9-12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第18-19页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第一章 对高中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探讨 | 第20-28页 |
第一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 第20-22页 |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 | 第20-21页 |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 第21-22页 |
第二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机制 | 第22-25页 |
一、理论依据 | 第22-24页 |
二、生成机制 | 第24-25页 |
第三节 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 | 第25-28页 |
第二章 高中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实施策略 | 第28-49页 |
第一节 历史教学备课中追求务实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第28-36页 |
一、从历史学科特点出发 | 第28-31页 |
二、确立可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第31-32页 |
三、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情感因素 | 第32-34页 |
四、联系学生的实际 | 第34-36页 |
第二节 历史课堂教学中营造适当的情感体验场景 | 第36-44页 |
一、运用恰当的课堂教学手段 | 第38-43页 |
二、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历史考试中有效关注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 第44-47页 |
第四节 历史教师努力提高自我基本素养 | 第47-49页 |
一、提高史学理论修养 | 第47-48页 |
二、丰富教学的情感 | 第48-49页 |
第三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 第49-57页 |
第一节 理论层面需注意的问题 | 第49-52页 |
一、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 | 第49-50页 |
二、遵循情感教育的规律 | 第50-51页 |
三、明确历史专题的教育价值 | 第51-52页 |
四、遵循范例性要求 | 第52页 |
第二节 实践层面需注意的问题 | 第52-57页 |
一、主导与主体的结合 | 第52-53页 |
二、教学语言注意历史性 | 第53-54页 |
三、教师情感表达要真挚、适度 | 第54-55页 |
四、适当加强学生课后的体验与反思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的论文 | 第62-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