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教师、班主任论文

运用赏识教育转化高中“问题学生”

中文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绪论第8-14页
 一、选题意义第8-10页
 二、学术史回顾第10-11页
 三、研究方法及基本框架第11-14页
第一章 高中“问题学生”的表现及成因分析第14-24页
 第一节 “问题学生”的概念界定第14-15页
 第二节 高中“问题学生”的表现第15-18页
 第三节 问题学生的归因研究第18-24页
  一、家庭因素第18-20页
  二、学校因素第20-21页
  三、社会因素第21-22页
  四、学生自身的因素第22-24页
第二章 转化“问题学生”的对策——赏识教育第24-31页
 第一节 赏识教育的由来与内涵第24-25页
 第二节 实施赏识教育的理论依据第25-29页
  一、需求层次理论第25-26页
  二、激励理论第26-27页
  三、期待理论第27页
  四、强化理论第27-28页
  五、陶行知赏识教育思想第28页
  六、周弘赏识教育思想第28-29页
 第三节 对高中“问题学生”实施赏识教育的可能第29-31页
  一、高中“问题学生”受教育的可能性第29页
  二、被赏识的学生更主动第29-30页
  三、赏识教育,重塑高中“问题学生”的信心第30-31页
第三章 高中“问题学生”赏识教育的实施策略第31-39页
 第一节 家长的赏识教育第31-32页
  一、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变化第31-32页
  二、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校活动,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第32页
  三、父母应该留一些时间给孩子,增加亲子交流第32页
 第二节 教师对高中“问题学生”的赏识教育第32-39页
  一、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用欣赏的眼光教育高中“问题学生”第33-34页
  二、加强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赏识教育,发挥课堂的德育功能第34-36页
  三、重用“问题学生”,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归属感第36-37页
  四、赏识与批评相辅相成,促行为习惯养成第37页
  五、启发高中“问题学生”大胆尝试,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能力第37-39页
结语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3页
后记第43-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生物“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高中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