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准格尔旗漫瀚调传承变异调查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1. 选题缘起与意义 | 第8-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3. 对本文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4. 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 | 第12-13页 |
5.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漫瀚调基本概况 | 第14-18页 |
·关于漫瀚调的名称 | 第14-15页 |
·漫瀚调产生的地理、历史文化环境 | 第15-16页 |
·漫瀚调生成的民俗背景 | 第16-17页 |
·汉族移民与蒙古族人的再习俗化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漫瀚调艺术风格特色与俗民生活 | 第18-27页 |
·漫瀚调唱词的艺术风格特色与俗民生活 | 第18-22页 |
·漫瀚调唱词的口语化 | 第18-19页 |
·“风搅雪”的语言风格 | 第19-20页 |
·漫瀚调唱词的表现手法 | 第20-21页 |
·叠词的运用 | 第21-22页 |
·衬词的运用 | 第22页 |
·漫瀚调的表演风格特色与俗民生活 | 第22-27页 |
·漫瀚调演唱的即兴性 | 第22-23页 |
·漫瀚调的演唱场合与俗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关系 | 第23页 |
·漫瀚调具有表演者与观赏者的共融性 | 第23-25页 |
·漫瀚调演唱的程式性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漫瀚调民歌的艺术展演者——漫瀚调艺人 | 第27-33页 |
·俗民个体与群体唱漫瀚调习俗养成 | 第27-28页 |
·俗民个体与群体的漫瀚调传承 | 第28-30页 |
·漫瀚调民俗传承的文化圈 | 第28-29页 |
·漫瀚调的传承原因 | 第29-30页 |
·漫瀚调的传承主体——民间艺人 | 第30-32页 |
·漫瀚调艺人的社会角色 | 第30页 |
·漫瀚调艺人的社会地位 | 第30-31页 |
·漫瀚调艺人的民俗意义 | 第31-32页 |
·漫瀚调传承方式 | 第32-33页 |
·家族传承 | 第32页 |
·师徒传承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在传承中变异的漫瀚调 | 第33-39页 |
·漫瀚调民歌的变异因素 | 第33-35页 |
·蒙汉民族的融合因素 | 第33-34页 |
·国家政策的影响 | 第34-35页 |
·现代传媒的作用 | 第35页 |
·漫瀚调民歌的变异 | 第35-38页 |
·名称的变异 | 第35-36页 |
·表演形式的变异 | 第36-37页 |
·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变异 | 第37-38页 |
·民歌资源形式的变异 | 第38页 |
·漫瀚调艺术变异所体现出的特性 | 第38-39页 |
·从传统型逐渐走向现代型 | 第38页 |
·从地方性向普遍性转型 | 第38页 |
·从稳定性向开放性转型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附录 | 第42-54页 |
主要田野访谈对象 | 第42-44页 |
漫瀚调艺术成就大事记 | 第44-49页 |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研究成果和获奖情况 | 第49-50页 |
笔者田野调查图片资料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