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37页 |
1.1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1.1 农药残留及危害 | 第16-17页 |
1.1.2 农药残留的检测手段 | 第17-20页 |
1.2 信号放大技术在免疫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1.2.1 纳米技术 | 第20-21页 |
1.2.2 酶催化技术 | 第21-22页 |
1.2.3 生物素-亲和素技术 | 第22-23页 |
1.2.4 DNA循环技术 | 第23-24页 |
1.3 纳米金制备及其研究进展 | 第24-29页 |
1.3.1 纳米金的制备及修饰 | 第24-26页 |
1.3.2 纳米金的表征 | 第26-27页 |
1.3.3 纳米金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 第27-29页 |
1.4 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9-35页 |
1.4.1 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的发展 | 第29-31页 |
1.4.2 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的应用 | 第31-35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1.5.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5页 |
1.5.2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1.5.3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二章 基于生物芯片银染的生物条形码免疫分析方法研究 | 第37-56页 |
2.1 前言 | 第37-38页 |
2.2 材料 | 第38-40页 |
2.2.1 主要试剂 | 第38页 |
2.2.2 主要仪器 | 第38-39页 |
2.2.3 缓冲液的配制 | 第39-40页 |
2.2.4 寡核苷酸序列的设计与合成 | 第40页 |
2.3 方法 | 第40-45页 |
2.3.1 纳米金及不同种类纳米金探针的制备及优化 | 第40-42页 |
2.3.2 磁性探针的制备 | 第42-43页 |
2.3.3 生物芯片杂交体系优化 | 第43-44页 |
2.3.4 基于生物芯片银染技术的生物条形码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4页 |
2.3.5 酶联免疫方法的建立 | 第44-45页 |
2.3.6 样品前处理 | 第45页 |
2.4 结果和讨论 | 第45-55页 |
2.4.1 纳米金及不同种类纳米金探针的表征及优化 | 第45-49页 |
2.4.2 纳米金复合探针的抗体和磁性探针的半抗原浓度的确定 | 第49-50页 |
2.4.3 竞争体系参数的优化 | 第50-51页 |
2.4.4 生物芯片杂交体系的优化 | 第51-52页 |
2.4.5 基于生物芯片银染技术的生物条形码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第52-55页 |
2.5 结论 | 第55-56页 |
第三章 基于荧光定量PCR的生物条形码免疫分析方法研究 | 第56-70页 |
3.1 前言 | 第56-57页 |
3.2 材料 | 第57-59页 |
3.2.1 主要试剂 | 第57页 |
3.2.2 主要仪器 | 第57-58页 |
3.2.3 缓冲液的配制 | 第58-59页 |
3.2.4 寡核苷酸链的设计 | 第59页 |
3.3 方法 | 第59-61页 |
3.3.1 纳米金及纳米金复合探针的制备 | 第59页 |
3.3.2 磁性探针的制备 | 第59-60页 |
3.3.3 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优化 | 第60页 |
3.3.4 基于荧光定量PCR的生物条形码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60-61页 |
3.3.5 样品前处理 | 第61页 |
3.3.6 仪器分析方法确证 | 第61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61-69页 |
3.4.1 纳米金及纳米金复合探针的表征 | 第61-62页 |
3.4.2 纳米金复合探针稳定性的探究 | 第62-63页 |
3.4.3 竞争体系参数的优化 | 第63-64页 |
3.4.4 荧光定量PCR参数优化 | 第64-66页 |
3.4.5 基于荧光定量PCR的生物条形码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第66-69页 |
3.5 结论 | 第69-70页 |
第四章 基于微孔板银染的生物条形码免疫分析方法研究 | 第70-83页 |
4.1 前言 | 第70-71页 |
4.2 材料 | 第71-73页 |
4.2.1 主要试剂 | 第71页 |
4.2.2 主要仪器 | 第71-72页 |
4.2.3 缓冲液的配制 | 第72-73页 |
4.2.4 寡核苷酸链的设计 | 第73页 |
4.3 方法 | 第73-76页 |
4.3.1 纳米金及不同种类纳米金探针的制备 | 第73-74页 |
4.3.2 磁性探针的制备 | 第74页 |
4.3.3 微孔板杂交体系优化 | 第74-75页 |
4.3.4 基于微孔板银染的生物条形码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75页 |
4.3.5 样品前处理 | 第75-76页 |
4.3.6 仪器分析方法确证 | 第76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76-82页 |
4.4.1 纳米金及不同种类纳米金探针的表征 | 第76-77页 |
4.4.2 磁性探针的表征 | 第77-78页 |
4.4.3 竞争体系参数的优化 | 第78页 |
4.4.4 微孔板杂交体系的优化 | 第78-80页 |
4.4.5 酶标板银染的生物条形码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第80-82页 |
4.5 本章结论 | 第82-83页 |
第五章 基于酶标纳米金探针的生物条形码免疫分析方法研究 | 第83-96页 |
5.1 前言 | 第83-84页 |
5.2 材料 | 第84-86页 |
5.2.1 主要试剂 | 第84页 |
5.2.2 主要仪器 | 第84-85页 |
5.2.3 缓冲液的配制 | 第85-86页 |
5.2.4 寡核苷酸链的设计 | 第86页 |
5.3 方法 | 第86-88页 |
5.3.1 纳米金及酶标纳米金复合探针的制备及优化 | 第86-87页 |
5.3.2 磁性探针的制备 | 第87页 |
5.3.3 基于酶标纳米金探针的生物条形码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87页 |
5.3.4 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87页 |
5.3.5 样品前处理 | 第87-88页 |
5.3.6 仪器分析方法确证 | 第88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88-95页 |
5.4.1 纳米金及酶标纳米金探针的优化及表征 | 第88-90页 |
5.4.2 竞争体系参数的优化 | 第90-91页 |
5.4.3 基于酶标纳米金探针的生物条形码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第91-95页 |
5.5 结论 | 第95-9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6-99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96-97页 |
6.2 工作创新点 | 第97页 |
6.3 研究工作展望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作者简历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