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导论 | 第14-25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14-17页 |
1.1.1 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反思:人的缺失 | 第15-16页 |
1.1.2 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研究的时代要求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 第17-22页 |
1.2.1 国内学术界研究现状综述 | 第17-20页 |
1.2.2 国外学术界相关研究状况综述 | 第20-22页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22-25页 |
1.3.1 论文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3.2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22-23页 |
1.3.3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3-25页 |
2 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 第25-41页 |
2.1 人学研究的发展历史及前进方向 | 第25-27页 |
2.1.1 人学研究的发展历史 | 第25-26页 |
2.1.2 人学研究的前进方向 | 第26-27页 |
2.2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外延 | 第27-31页 |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涵义 | 第28-29页 |
2.2.2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 第29-30页 |
2.2.3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 第30-31页 |
2.3 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础 | 第31-37页 |
2.3.1 "现实的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 | 第32-34页 |
2.3.2 "实践的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 第34-35页 |
2.3.3 "全面发展的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 第35-37页 |
2.4 人学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 第37-41页 |
2.4.1 人的本质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 第37-38页 |
2.4.2 人的存在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 第38-39页 |
2.4.3 人的价值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 第39-41页 |
3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审视及问题表现 | 第41-63页 |
3.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方面的问题 | 第42-48页 |
3.1.1 对人的个性特征把握不足 | 第42-44页 |
3.1.2 对人的精神需要的忽视 | 第44-45页 |
3.1.3 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不够 | 第45-48页 |
3.2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方面的问题 | 第48-50页 |
3.2.1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动性不强 | 第48-49页 |
3.2.2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作用受限制 | 第49-50页 |
3.3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方面的问题 | 第50-59页 |
3.3.1 方案制定阶段的教育理念有待完善 | 第51-54页 |
3.3.2 实施阶段的教育方式过于被动 | 第54-57页 |
3.3.3 评估阶段的效果评价未成体系 | 第57-59页 |
3.4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方面的问题 | 第59-63页 |
3.4.1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出现断层 | 第59-60页 |
3.4.2 意识形态安全面临重大挑战 | 第60-63页 |
4 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63-80页 |
4.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弱化 | 第63-66页 |
4.1.1 主体的争论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主客关系的对立 | 第63-65页 |
4.1.2 教育者自身存在不足 | 第65-66页 |
4.2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认同危机 | 第66-69页 |
4.2.1 情感认同危机 | 第66-68页 |
4.2.2 政治认同危机 | 第68-69页 |
4.3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系统性缺陷 | 第69-74页 |
4.3.1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有待完善 | 第69-71页 |
4.3.2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工具理性制约 | 第71-73页 |
4.3.3 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手段有待加强 | 第73-74页 |
4.4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化 | 第74-80页 |
4.4.1 社会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 第75-76页 |
4.4.2 思想文化领域的矛盾日益尖锐 | 第76-78页 |
4.4.3 网络信息化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 第78-80页 |
5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诉求 | 第80-98页 |
5.1 培养人的主体性 | 第80-84页 |
5.1.1 人的主体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 | 第80-83页 |
5.1.2 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的主体性的实现路径 | 第83-84页 |
5.2 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 第84-90页 |
5.2.1 需要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 | 第84-85页 |
5.2.2 引导和教化是调节人的需要的手段 | 第85-87页 |
5.2.3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守门人" | 第87-90页 |
5.3 重视人的个性特征 | 第90-94页 |
5.3.1 人的个性与教育普遍性的统一 | 第90-91页 |
5.3.2 人的个性与灌输教育的互补 | 第91-92页 |
5.3.3 人的个性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性 | 第92-94页 |
5.4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第94-98页 |
5.4.1 人的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 第94-96页 |
5.4.2 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 第96-98页 |
6 人学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 第98-119页 |
6.1 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理念 | 第98-101页 |
6.1.1 以人为本理念 | 第98-100页 |
6.1.2 素质教育理念 | 第100-101页 |
6.2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原则 | 第101-105页 |
6.2.1 交往对话原则 | 第101-103页 |
6.2.2 疏导结合原则 | 第103-104页 |
6.2.3 渗透感化原则 | 第104-105页 |
6.3 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环境 | 第105-107页 |
6.3.1 营造稳定的外部环境 | 第105-106页 |
6.3.2 优化和谐的内部环境 | 第106-107页 |
6.4 以关怀为导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第107-114页 |
6.4.1 重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 第107-110页 |
6.4.2 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生活世界 | 第110-111页 |
6.4.3 实现引导与关怀的统一 | 第111-112页 |
6.4.4 坚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 | 第112-114页 |
6.5 以人性化为核心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 第114-119页 |
6.5.1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 | 第114-115页 |
6.5.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 | 第115-117页 |
6.5.3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 第117-119页 |
7 讨论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4页 |
附录A | 第124-125页 |
索引 | 第125-126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6-12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