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5-3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28页 |
1.1.1 北京地铁的发展及近接施工安全性问题 | 第15-17页 |
1.1.2 北京地铁近接施工典型工程 | 第17-2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8-29页 |
1.2.1 地下工程风险管理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28-29页 |
1.3 近接施工风险等级划分现状 | 第29-35页 |
1.3.1 近接施工近接度划分的研究 | 第30-31页 |
1.3.2 地下工程地层变形规律研究 | 第31-34页 |
1.3.3 近接施工对既有结构影响研究 | 第34-35页 |
1.3.4 近接施工风险控制措施研究 | 第3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1.4.1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页 |
1.5 主要研究方法 | 第36-39页 |
2 北京地铁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特点研究 | 第39-65页 |
2.1 北京地铁建设基本情况 | 第39-40页 |
2.2 北京地铁工程地质特征 | 第40-42页 |
2.2.1 北京平原区岩石地基的主要类型及工程地质特征 | 第40-41页 |
2.2.2 北京平原区地基土主要类型及工程地质特征 | 第41-42页 |
2.2.3 第四系含水层分布规律及富水性 | 第42页 |
2.3 北京地铁沿线周边环境特征 | 第42-45页 |
2.4 北京地铁工法特点及其适应性研究 | 第45-48页 |
2.4.1 地层条件对盾构法施工的影响 | 第45-47页 |
2.4.2 地层条件对浅埋暗挖法施工的影响 | 第47页 |
2.4.3 地层条件对明挖法施工的影响 | 第47-48页 |
2.5 北京地铁建设安全风险特点研究 | 第48-63页 |
2.5.1 北京地铁建设典型工法安全事故案例研究 | 第48-52页 |
2.5.2 北京地铁事故类型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52-54页 |
2.5.3 明挖法安全风险特点 | 第54-56页 |
2.5.4 暗挖法施工风险特点 | 第56-58页 |
2.5.5 盾构法施工风险特点 | 第58-60页 |
2.5.6 直接安全风险因素及特点 | 第60-62页 |
2.5.7 间接安全风险因素及特点 | 第62页 |
2.5.8 安全风险因素宏观特点 | 第62-6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3 北京地铁工程近接施工安全风险识别与分析研究 | 第65-87页 |
3.1 北京地铁工程近接施工安全风险识别与分析 | 第65-72页 |
3.1.1 北京地铁工程安全风险因素识别 | 第65页 |
3.1.2 北京地铁工程安全风险分级标准 | 第65-67页 |
3.1.3 北京地铁接近度与工程影响分区 | 第67-72页 |
3.2 近接施工风险分级方法 | 第72-76页 |
3.2.1 自身风险工程分级与调整原则 | 第73-75页 |
3.2.2 环境风险工程分级与调整原则 | 第75-76页 |
3.3 工程风险识别案例 | 第76-85页 |
3.3.1 工程概况 | 第77页 |
3.3.2 地质水文条件 | 第77-78页 |
3.3.3 工程风险识别 | 第78-83页 |
3.3.4 工程风险清单 | 第83-8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4 北京地铁工程近接施工安全风险评估 | 第87-119页 |
4.1 地下工程施工地层变形机理 | 第87-96页 |
4.1.1 地层二维变形规律研究 | 第87-89页 |
4.1.2 地层三维变形规律研究 | 第89-95页 |
4.1.3 地层变形历时规律的实测分析 | 第95-96页 |
4.2 地层与结构的动态作用关系 | 第96-97页 |
4.3 北京地铁近接施工风险评估 | 第97-106页 |
4.3.1 轨道交通建设风险源发生概率评判方法 | 第98-99页 |
4.3.2 北京地铁近接施工风险评估方法 | 第99-106页 |
4.4 典型工程风险评估示例 | 第106-116页 |
4.4.1 工程概况 | 第106-107页 |
4.4.2 1号线大望路站及大~四区间结构现状检测 | 第107-108页 |
4.4.3 北京地铁14号线大望路站穿越既有结构安全性影响评估 | 第108-115页 |
4.4.4 北京地铁14号线九大区间穿越既有结构安全性影响评估 | 第115-11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6-119页 |
5 北京地铁工程近接施工风险控制技术研究 | 第119-139页 |
5.1 近接施工风险控制技术措施 | 第119-122页 |
5.1.1 既有结构物的加固措施 | 第119-120页 |
5.1.2 地层加固及隔离措施 | 第120-121页 |
5.1.3 减小施工扰动的工程施工措施 | 第121-122页 |
5.2 过程控制的原理和方法 | 第122页 |
5.3 近接施工风险监控与信息反馈 | 第122-128页 |
5.3.1 风险监测范围 | 第122-123页 |
5.3.2 监测信息反馈与管理 | 第123-124页 |
5.3.3 监控量测预警及分级 | 第124-125页 |
5.3.4 巡视预警及综合预警 | 第125页 |
5.3.5 监测信息反馈及报警制度 | 第125-126页 |
5.3.6 预警响应 | 第126页 |
5.3.7 消警 | 第126-128页 |
5.4 盾构下穿地铁1号线近接施工风险控制技术 | 第128-137页 |
5.4.1 地层加固措施 | 第128-130页 |
5.4.2 盾构施工控制技术措施 | 第130-132页 |
5.4.3 风险过程监控标准制定 | 第132-134页 |
5.4.4 现场监测及实施效果 | 第134-13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7-139页 |
6 近接施工应急管理研究 | 第139-161页 |
6.1 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突发事故综合应急预案 | 第139-142页 |
6.1.1 应急管理的目的及工作原则 | 第139页 |
6.1.2 应急组织体系框架 | 第139-140页 |
6.1.3 安全事件报告程序 | 第140页 |
6.1.4 应急响应 | 第140-141页 |
6.1.5 恢复与重建 | 第141-142页 |
6.1.6 应急保障 | 第142页 |
6.2 北京地铁各工法安全风险事件 | 第142-143页 |
6.3 矿山法近接施工突发风险事件预防与应急技术研究 | 第143-146页 |
6.3.1 开挖面坍塌 | 第143-144页 |
6.3.2 突泥涌水 | 第144页 |
6.3.3 初支失稳 | 第144-145页 |
6.3.4 河湖渗漏 | 第145页 |
6.3.5 建(构)筑物变形过大 | 第145页 |
6.3.6 既有轨道交通结构变形超标 | 第145页 |
6.3.7 道路塌陷 | 第145-146页 |
6.3.8 雨、污水管道断裂 | 第146页 |
6.4 矿山法施工突发工程及环境事故应急抢险案例 | 第146-148页 |
6.4.1 工程概况 | 第146-147页 |
6.4.2 掌子面坍塌应急处置 | 第147-148页 |
6.5 盾构法近接施工突发风险事件预防与应急技术研究 | 第148-152页 |
6.5.1 盾构始发与到达漏水、漏砂 | 第148-149页 |
6.5.2 盾构始发与到达土体失稳 | 第149页 |
6.5.3 盾尾/铰接/管片涌水、涌砂 | 第149-150页 |
6.5.4 建/构筑物变形过大 | 第150页 |
6.5.5 管线变形过大 | 第150页 |
6.5.6 既有轨道交通变形过大 | 第150-151页 |
6.5.7 河(湖)防汛堤(墙)变形、开裂 | 第151页 |
6.5.8 盾构轴线偏差过大 | 第151页 |
6.5.9 螺旋输送机喷涌 | 第151-152页 |
6.5.10 漂石、地下障碍物等 | 第152页 |
6.5.11 叠摞隧道管片开裂、错台、混凝土剥落 | 第152页 |
6.6 盾构法近接施工突发工程事故应急抢险案例 | 第152-154页 |
6.6.1 工程概况 | 第152-153页 |
6.6.2 地表坍塌应急处置 | 第153-154页 |
6.7 明挖法近接施工突发工程及环境风险事件预防及应急技术研究 | 第154-157页 |
6.7.1 支护结构变形过大或失稳 | 第154-155页 |
6.7.2 边坡渗漏水 | 第155-156页 |
6.7.3 地面开裂、塌陷 | 第156页 |
6.7.4 建筑物变形过大 | 第156页 |
6.7.5 管线变形过大 | 第156页 |
6.7.6 雨、污水管道爆裂 | 第156-157页 |
6.8 明挖法近接施工突发工程事故应急抢险案例 | 第157-160页 |
6.8.1 工程概况 | 第157页 |
6.8.2 进水事件应急处置情况 | 第157-159页 |
6.8.3 经验教训与建议 | 第159-160页 |
6.9 本章小结 | 第160-161页 |
7 结论 | 第161-163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61-162页 |
7.2 创新点 | 第162-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69页 |
附录A | 第169-171页 |
附录B | 第171-173页 |
附录C | 第173-175页 |
附录D | 第175-177页 |
附录E | 第177-191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91-19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