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中的“流浪者”--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村学生“离农”趋向的个人生活史考察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导论 | 第9-34页 |
| 研究缘起 | 第9-11页 |
| 相关研究 | 第11-23页 |
| 核心概念 | 第23-24页 |
| 研究实施 | 第24-34页 |
| 引子 | 第34-41页 |
| 黄村的春节 | 第34-35页 |
| 长明事件 | 第35-36页 |
| 村民的猜疑 | 第36-37页 |
| 事件的影响 | 第37-39页 |
| 一个延伸的悬念 | 第39-41页 |
| 第一章 东林子女们的教育与社会流动 | 第41-71页 |
| 东林年轻时的故事 | 第42-48页 |
| 东林的子女们 | 第48-49页 |
| 上学与否的争论 | 第49-50页 |
| 来成短暂的学校生活 | 第50-52页 |
| 男女有别的求学经历:来斌与来琴 | 第52-54页 |
| 农忙假与生产劳动 | 第54-56页 |
| 1979 年黄村土地改革的影响 | 第56-59页 |
| 来斌初中后的变化 | 第59-60页 |
| 来成的社会流动 | 第60-64页 |
| 来斌的教育与社会流动 | 第64-65页 |
| 各异的生活 | 第65-71页 |
| 第二章 长明兄弟的教育与“离农”努力 | 第71-124页 |
| 早期家庭教育 | 第71-77页 |
| 社区活动与同侪游戏 | 第77-81页 |
| 初入学堂 | 第81-85页 |
| “好孩子”长明 | 第85-90页 |
| “不听话”的长青 | 第90-93页 |
| 节假日的生活与劳动 | 第93-99页 |
| 职业中学与打工:长青的流动选择 | 第99-107页 |
| 大学及待业:长明的“离农”努力 | 第107-116页 |
| 相似的生命体验 | 第116-121页 |
| 尾声:长明事件后 | 第121-124页 |
| 第三章 海清的教育、生活与梦想 | 第124-164页 |
| 父亲根荣 | 第124-130页 |
| 海清的早期留守生活 | 第130-136页 |
| 择校的争论 | 第136-141页 |
| 母亲的陪读 | 第141-148页 |
| 初入学堂 | 第148-151页 |
| “好学生”之名 | 第151-153页 |
| “不重要”的其它活动 | 第153-156页 |
| 初中的变化:厌学与“不务正业” | 第156-161页 |
| 现实与梦想 | 第161-164页 |
| 结语 | 第164-170页 |
| 书写的逻辑和方式 | 第164-165页 |
| 研究的新意之处 | 第165-167页 |
| 研究的主要发现 | 第167-1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0-175页 |
| 后记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