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劳动争议多元调解理论概述 | 第19-31页 |
·劳动争议相关理论概述 | 第19-21页 |
·劳动争议的内涵 | 第19-20页 |
·劳动争议的类型及特征 | 第20-21页 |
·劳动争议调解相关理论概述 | 第21-24页 |
·劳动争议调解的内涵及特征 | 第21-23页 |
·劳动争议调解主体分析 | 第23-24页 |
·多元调解机制内涵及思路 | 第24-25页 |
·多元调解机制内涵 | 第24页 |
·多元调解机制思路 | 第24-25页 |
·多元调解机制构建原则及理念 | 第25-27页 |
·多元调解机制构建原则 | 第25-26页 |
·多元调解机制理念 | 第26-27页 |
·多元调解机制一般模式 | 第27-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鄂尔多斯市企业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1-41页 |
·鄂尔多斯市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的实证分析 | 第31-37页 |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第31页 |
·数据分析 | 第31-37页 |
·鄂尔多斯市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7-38页 |
·劳动争议调解周期过长 | 第37页 |
·主要以工资工伤和非法用工为主 | 第37页 |
·主要存在于农民工与企业之间 | 第37-38页 |
·一般劳动争议员工选择妥协不处理 | 第38页 |
·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8-40页 |
·行政管理参与程度受权利范围限制 | 第38-39页 |
·企业经营者文化素质不高 | 第39页 |
·鄂尔多斯市外来务工人员较多 | 第39页 |
·员工的维权意识较淡薄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鄂尔多斯市企业劳动争议多元调解机制的初建与确认 | 第41-61页 |
·劳动争议多元调解机制构建的目标 | 第41-42页 |
·劳动争议调解的综合分析 | 第41-42页 |
·鄂尔多斯市多元调解构建的目标 | 第42页 |
·多元调节机制的意义 | 第42-44页 |
·企业劳动争议多元调解机制的初建 | 第44-49页 |
·以企业内部调解委员会为中心 | 第44-45页 |
·建立纵向调解体系 | 第45-46页 |
·建立横向调解体系 | 第46-47页 |
·形成调解关系网络并做相关规定 | 第47页 |
·提高调解人员素质并制定激励制度 | 第47-48页 |
·增强劳动者的调解意识 | 第48-49页 |
·构建劳动争议控制及反馈机制 | 第49页 |
·企业劳动争议多元调解机制的确认 | 第49-58页 |
·建立调解影响因素综合评价体系 | 第49-52页 |
·劳动争议调解影响因素层次分析 | 第52-55页 |
·一致性检验及影响因素总排序 | 第55-58页 |
·企业多元调解机制的运行与保障 | 第58-60页 |
·多元调解机制的运行 | 第58-59页 |
·多元调解机制的保障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 | 第66-67页 |
附录一 | 第67-69页 |
附录二 | 第69-75页 |
附录三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