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以莫言英译作品美国译介为例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2页 |
·研究缘起 | 第16-25页 |
·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 | 第16-18页 |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紧迫性 | 第18-21页 |
·翻译文本“走出去”的重要性 | 第21-25页 |
·文献综述 | 第25-36页 |
·翻译与传播学研究 | 第25-27页 |
·中国文学译介研究 | 第27-32页 |
·莫言和葛浩文研究 | 第32-36页 |
·莫言研究 | 第32-34页 |
·葛浩文研究 | 第34-36页 |
·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 第36-42页 |
·研究问题 | 第36-37页 |
·研究方法 | 第37-39页 |
·定性研究 | 第37-38页 |
·定量研究 | 第38-39页 |
·研究意义 | 第39-42页 |
·理论意义 | 第39-41页 |
·现实意义 | 第41-42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译介学 | 第42-52页 |
·译介学 | 第42-48页 |
·译介学的产生 | 第42-43页 |
·译介学主要内容 | 第43-48页 |
·译介学 | 第43-44页 |
·“译”与“介” | 第44-47页 |
·“译入”与“译出” | 第47-48页 |
·译介模式 | 第48-52页 |
·传播模式 | 第48-50页 |
·译介模式 | 第50-52页 |
第三章 译介主体 | 第52-69页 |
·译介主体的作用和身份 | 第52-55页 |
·译介主体的作用 | 第52-53页 |
·译介主体的身份 | 第53-55页 |
·中国文学“走出去”当前译介主体模式 | 第55-58页 |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主体模式 | 第55-56页 |
·中国文学“走出去”当前译介主体现状 | 第56-58页 |
·莫言英译作品译介主体 | 第58-65页 |
·莫言 | 第58-61页 |
·葛浩文 | 第61-62页 |
·葛浩文作为莫言作品译介主体的作用 | 第62-65页 |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主体模式探索 | 第65-69页 |
·本土译介主体模式的不足 | 第65-66页 |
·汉学家译介主体模式的不足 | 第66-67页 |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主体模式 | 第67-69页 |
第四章 译介内容 | 第69-111页 |
·译介内容的选择 | 第69-77页 |
·选择译介内容 | 第69-71页 |
·选择作者 | 第70页 |
·选择作品 | 第70-71页 |
·选择翻译策略 | 第71页 |
·影响译介内容选择的因素 | 第71-77页 |
·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 第71-73页 |
·主流诗学 | 第73-75页 |
·赞助人 | 第75-77页 |
·译者的文化立场 | 第77页 |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内容模式 | 第77-80页 |
·国家机构赞助下译介内容模式 | 第77-78页 |
·本土商业出版社选择译介内容模式 | 第78-79页 |
·译者自主选择译介内容模式 | 第79-80页 |
·莫言英译作品译介内容 | 第80-105页 |
·作家作品的选择 | 第80-83页 |
·翻译策略的选择 | 第83-96页 |
·改写 | 第84-88页 |
·删除 | 第88-93页 |
·添加 | 第93-94页 |
·归化 | 第94-96页 |
·影响葛浩文译介内容选择的因素 | 第96-105页 |
·西方主流意识形态 | 第96-98页 |
·诗学 | 第98-99页 |
·美国文化市场 | 第99页 |
·莫言的象征资本 | 第99-100页 |
·莫言作品的普适性和异质性 | 第100-105页 |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内容模式探索 | 第105-111页 |
·作者的选择 | 第105-106页 |
·作品的选择 | 第106-109页 |
·翻译策略选择 | 第109-110页 |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内容模式 | 第110-111页 |
第五章 译介途径 | 第111-135页 |
·译介途径主要种类 | 第111-114页 |
·出版社 | 第111-112页 |
·大众传播媒介 | 第112页 |
·文学代理人 | 第112-113页 |
·书展 | 第113-114页 |
·中国文学“走出去”主要译介途径 | 第114-117页 |
·本土出版社 | 第114-115页 |
·媒介 | 第115-116页 |
·书展 | 第116-117页 |
·莫言作品译介途径 | 第117-128页 |
·海外出版社 | 第117-118页 |
·电影 | 第118-119页 |
·大众媒介 | 第119-125页 |
·网上书店 | 第125-126页 |
·文学代理人 | 第126-127页 |
·书展 | 第127-128页 |
·中国文学“走出去”有效译介途径探索 | 第128-135页 |
·拓展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途径 | 第129-134页 |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途径模式 | 第134-135页 |
第六章 译介受众 | 第135-161页 |
·译介受众的地位 | 第136-137页 |
·传播受众的地位 | 第136页 |
·译介受众的地位 | 第136-137页 |
·译介受众的分类 | 第137-139页 |
·译介受众的分类 | 第137-139页 |
·不同受众间关系 | 第139页 |
·影响受众接受译介作品的因素 | 第139-142页 |
·译入语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 | 第139-140页 |
·受众心理 | 第140-142页 |
·受众的阅读心理 | 第140-141页 |
·受众的心理效应 | 第141页 |
·受众的期待视野和审美意识 | 第141-142页 |
·中国文学作品英语译介受众 | 第142-145页 |
·西方受众 | 第143-144页 |
·西方受众眼中的中国 | 第144-145页 |
·莫言英译作品译介受众 | 第145-152页 |
·莫言英译作品受众 | 第146-148页 |
·专业人士 | 第146页 |
·大学生群体 | 第146-147页 |
·普通受众 | 第147-148页 |
·莫言作品英语受众调查 | 第148-152页 |
·专业人士 | 第148-149页 |
·美国大学生为主的知识群体 | 第149-151页 |
·普通受众 | 第151-152页 |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受众模式探索 | 第152-161页 |
·确立以译介受众为中心的译介理念 | 第154-155页 |
·以受众为中心的译介策略 | 第155-160页 |
·契合西方受众期待视野和审美意识 | 第155页 |
·顺应西方受众的心理 | 第155-156页 |
·专业人士和大众读者并重 | 第156-157页 |
·顺应西方语言习惯 | 第157-158页 |
·民间姿态 | 第158-160页 |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受众模式 | 第160-161页 |
第七章 译介效果 | 第161-179页 |
·译介效果的重要性 | 第161-162页 |
·传播效果的重要性 | 第161页 |
·译介效果的重要性 | 第161-162页 |
·影响中国文学译介效果的因素 | 第162-167页 |
·译介主体 | 第163页 |
·译介内容 | 第163-166页 |
·译介途径 | 第166-167页 |
·译介受众 | 第167页 |
·莫言作品英语译介效果 | 第167-174页 |
·获奖 | 第167-168页 |
·英译作品世界收藏图书馆数量 | 第168-171页 |
·图书销售量 | 第171-172页 |
·媒体提及率 | 第172-174页 |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效果探索 | 第174-179页 |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效果 | 第174-177页 |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效果的提高 | 第177-179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79-185页 |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 | 第179-181页 |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 | 第179-180页 |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的开放性特征 | 第180-181页 |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提出的主要依据 | 第181-182页 |
·中国文化地位和影响力 | 第181页 |
·中国文学译介所处阶段 | 第181-182页 |
·研究不足和前景 | 第182-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185-194页 |
附录 | 第194-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