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视域下的戴乃迭文化身份与译介活动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1. 绪论 | 第14-25页 |
·研究缘起与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与目标 | 第15-19页 |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9-21页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2. 研究基础 | 第25-60页 |
·翻译研究学科的发展 | 第25-29页 |
·翻译研究学科的奠定 | 第26-28页 |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 第28-29页 |
·后殖民翻译理论的形成 | 第29-36页 |
·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发展 | 第30-33页 |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 | 第33-34页 |
·翻译研究的权力转向 | 第34-36页 |
·后殖民翻译理论的重要概念 | 第36-48页 |
·翻译 | 第36-37页 |
·权力 | 第37-40页 |
·译者主体性 | 第40-42页 |
·文化身份 | 第42-46页 |
·异化翻译 | 第46-48页 |
·戴乃迭译介活动的相关研究 | 第48-57页 |
·相关期刊论文和硕博士论文 | 第48-56页 |
·相关著作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3. 戴乃迭译介活动综述 | 第60-88页 |
·戴乃迭生平简介 | 第60-65页 |
·童年的记忆 | 第60-61页 |
·重圆中国梦 | 第61-62页 |
·多舛人生路 | 第62-64页 |
·永恒的微笑 | 第64-65页 |
·戴乃迭译介活动的不同阶段 | 第65-75页 |
·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末:尝试奠基期 | 第65-66页 |
·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期:发展成长期 | 第66-70页 |
·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末:挫折停滞期 | 第70-71页 |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成熟高产期 | 第71-75页 |
·戴乃迭独立译介的主要作品介绍 | 第75-79页 |
·现代文学作品 | 第75页 |
·当代文学作品 | 第75-79页 |
·戴乃迭译介作品的接受效果 | 第79-85页 |
·专业人士的评价 | 第79-83页 |
·普通读者的评价 | 第83-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8页 |
4.戴乃迭的双重民族文化身份与其译介活动 | 第88-154页 |
·戴乃迭的双重民族文化身份 | 第88-93页 |
·中国一生的眷恋 | 第88-90页 |
·英国不变的故土 | 第90-91页 |
·“我有两个祖国” | 第91-93页 |
·戴乃迭的翻译风格以《边城》英译为例 | 第93-113页 |
·戴乃迭的翻译观 | 第93-96页 |
·《边城》四个英译本语料库简介 | 第96-97页 |
·《边城》四个英译本语料库统计结果 | 第97-108页 |
·《边城》四个英译本实例对比分析 | 第108-113页 |
·文化身份的杂合性与协商性戴乃迭翻译风格成因 | 第113-125页 |
·《边城》四位英译者文化身份与译介策略比较 | 第113-120页 |
·文化身份杂合性与协商性的体现 | 第120-125页 |
·文化身份的流动性戴乃迭前期与后期翻译风格比较 | 第125-152页 |
·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期 | 第126-137页 |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 | 第137-148页 |
·文化身份流动性的体现 | 第148-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152-154页 |
5.戴乃迭的女性文化身份与其译介活动 | 第154-192页 |
·西方女性主义及其翻译理论 | 第154-158页 |
·西方女性主义概述 | 第154-155页 |
·加拿大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 第155-158页 |
·后殖民女性主义及其翻译理论 | 第158-162页 |
·后殖民女性主义概述 | 第158-160页 |
·斯皮瓦克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 第160-162页 |
·戴乃迭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译介 | 第162-173页 |
·新时期女性文学 | 第162-165页 |
·新时期女性文学的译介内容 | 第165-166页 |
·新时期女性文学的译介方法 | 第166-173页 |
·《沉重的翅膀》两个英译本译介方法比较 | 第173-184页 |
·翻译副文本 | 第173-179页 |
·翻译方法 | 第179-184页 |
·戴乃迭其他译作中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 | 第184-189页 |
·本章小结 | 第189-192页 |
6.结论 | 第192-212页 |
·戴乃迭文化身份与译介活动总结 | 第192-199页 |
·双重民族文化身份对戴乃迭译介活动的影响 | 第192-196页 |
·女性文化身份对戴乃迭译介活动的影响 | 第196-197页 |
·戴乃迭译介活动对中国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 | 第197-199页 |
·戴乃迭译介活动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启示 | 第199-209页 |
·翻译选材 | 第199-201页 |
·译介渠道 | 第201-203页 |
·翻译策略 | 第203-206页 |
·译者模式 | 第206-207页 |
·翻译目的 | 第207-209页 |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和不足 | 第209页 |
·本章小结 | 第209-212页 |
附录 | 第212-223页 |
1. 论文图表索引 | 第212-214页 |
2. 戴乃迭翻译作品目录 | 第214-220页 |
3. 戴乃迭著述目录 | 第220-221页 |
4. 与赫曼斯教授的谈话摘录 | 第221-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23-2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