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霉病麦粒光电分选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谷物分选技术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人工分选技术 | 第13页 |
·机械分选技术 | 第13-14页 |
·机器视觉技术 | 第14-15页 |
·介电分选技术 | 第15页 |
·光电分选技术 | 第15-17页 |
·赤霉病麦粒分选技术研究进展 | 第17页 |
·风除法 | 第17页 |
·浮漂法 | 第17页 |
·本研究切入点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赤霉病麦粒感病率判定 | 第19-24页 |
引言 | 第1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试验样品 | 第19-20页 |
·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3页 |
·赤霉病麦感病率与 DON 含量的关系 | 第21-22页 |
·赤霉病麦感病程度偏最小二乘法预测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多籽粒赤霉病麦粒近红外模式识别模型的建立 | 第24-37页 |
引言 | 第2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试验方法 | 第25-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5页 |
·多籽粒-小麦近红外原始光谱分析 | 第26-27页 |
·SIMCA 模型构建 | 第27-32页 |
·PLS-DA 模型构建 | 第32-34页 |
·LDA 模型构建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十籽粒赤霉病麦粒近红外模式识别模型的建立 | 第37-45页 |
引言 | 第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试验方法 | 第37-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4页 |
·十籽粒-小麦近红外光谱特征分析 | 第38-39页 |
·SIMCA 模型构建 | 第39-41页 |
·PLS-DA 模型构建 | 第41-43页 |
·LDA 模型构建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单籽粒赤霉病麦粒近红外模式识别模型的建立 | 第45-55页 |
引言 | 第45-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试验材料 | 第46页 |
·试验方法 | 第46-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单籽粒-小麦近红外光谱特征分析 | 第47页 |
·SIMCA 模型构建 | 第47-51页 |
·PLS-DA 模型构建 | 第51-53页 |
·LDA 模型构建 | 第53页 |
·小结 | 第53-55页 |
第六章 赤霉病麦粒光电分选机模型设计 | 第55-63页 |
引言 | 第55-56页 |
·光电分选模型设计 | 第56页 |
·赤霉病麦感病率判别系统设计 | 第56-59页 |
·技术参数及结构框图 | 第56-58页 |
·感病率判定系统光路设计推荐 | 第58-59页 |
·仪器软件设计思路 | 第59页 |
·赤霉病麦粒判别分选系统的设计 | 第59-62页 |
·技术参数及工作原理图 | 第59-60页 |
·仪器近红外检测区设计推荐 | 第60-61页 |
·仪器分选系统 | 第61页 |
·仪器软件系统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第63-67页 |
·讨论 | 第63-65页 |
·存在的不足和后续工作建议 | 第65页 |
·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个人简历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