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信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TopeΦepa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衔接理论发展概述 | 第13-19页 |
§1. 西方衔接理论 | 第13-16页 |
·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 | 第13-15页 |
·关于衔接与连贯的其他学说 | 第15-16页 |
§2. 中国衔接连贯理论的发展 | 第16-18页 |
§3.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加利别林的衔接理论 | 第19-27页 |
§1. 从功能语体角度看衔接表达手段的特点 | 第19-21页 |
·政论报刊语体中的衔接手段 | 第19-20页 |
·文学语体中的衔接手段 | 第20-21页 |
§2. 从语篇衔接特征看衔接类型 | 第21-26页 |
·传统语法衔接、逻辑衔接、结构布局衔接 | 第21-22页 |
·修辞衔接 | 第22-23页 |
·联想衔接 | 第23-24页 |
·形象衔接 | 第24-26页 |
§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加利别林的衔接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实践价值 | 第27-35页 |
§1. 加利别林衔接理论的评析 | 第27-28页 |
§2. 加利别林的衔接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实际应用 | 第28-33页 |
·宏观处理方法 | 第29-30页 |
·微观处理方法 | 第30-33页 |
§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结束语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附件 | 第39-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