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X死也Y”句式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选题的意义第10-11页
   ·研究的现状第11-20页
     ·对“死”与“V/A 死”的相关研究第11-15页
       ·共时研究第11-13页
       ·历时研究第13-15页
     ·与“X 死也 Y”相关的“宁可”类复句研究第15-17页
       ·归类研究第15-16页
       ·语义、语法、语用研究第16页
       ·比较、篇章、认知研究第16-17页
       ·教学应用方面的研究第17页
     ·关于“X 死也 Y”句式的研究第17-18页
     ·关于构式语法理论的研究第18-20页
       ·构式语法及其理论要点第18-19页
       ·构式语法与汉语句式研究第19-20页
   ·解决问题拟采用的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第20-22页
第二章 “X 死也 Y”的句法分析第22-30页
   ·对“X”的考察与分析第22-25页
     ·“X”为动词第22-24页
     ·“X”为形容词第24页
     ·“X”为零形式第24-25页
   ·对“死”的考察与分析第25-26页
   ·对“也”的考察与分析第26-27页
   ·对“Y”的考察与分析第27-28页
   ·“X 死也 Y”的句法功能第28-29页
     ·充当谓语第28页
     ·充当定语第28-29页
   ·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X 死也 Y”的语义语用分析第30-44页
   ·“X 死也 Y”的句义第30-31页
     ·句式义第30页
     ·语用义第30-31页
   ·“X 死也 Y”的语义基础第31-39页
     ·理想化的认知模型第31-32页
     ·心理选择倾向的情理值第32-33页
     ·“X 死也 Y”的情理逆反第33-34页
     ·“X”的序位化第34-39页
       ·“X”的序位激活第34-35页
       ·“X”序位框架的建构第35-36页
       ·“X”的双重序位框架第36页
       ·量级序列的端点第36-38页
       ·“X 死”标举极端第38-39页
   ·“X 死也 Y”的多重语言信息第39-41页
     ·基本信息第39-40页
     ·附带信息第40页
     ·预设信息第40-41页
     ·推断信息第41页
   ·“X 死也 Y”的语篇特点第41-42页
   ·小结第42-44页
第四章 “X 死也 Y”的不对称现象及其原因分析第44-56页
   ·“Y”的肯定和否定的不对称第44-47页
     ·不对称现象第44页
     ·不对称原因分析第44-47页
       ·否定形式为原型第44-45页
       ·推理句与非推理句的选择第45-46页
       ·结果的类同性第46-47页
   ·“宁 X 死也 Y”与“X 死也 Y”的不对称第47-50页
     ·不对称现象第47-48页
     ·不对称原因分析第48-50页
       ·无标记项使用频率高第48-49页
       ·口语简散性特点第49-50页
   ·“死也 Y”与“X 死也 Y”的不对称第50-51页
     ·不对称现象第50-51页
     ·不对称原因分析第51页
   ·“X”为“打”、“饿”与其它词语的不对称第51-55页
     ·不对称现象第51-52页
     ·不对称原因分析第52-55页
       ·“打”的泛义性第52-54页
       ·“饿”的文化涵义第54-55页
   ·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X 死也 Y”的形成动因及产生机制第56-66页
   ·“X 死也 Y”的形成动因第56-57页
     ·理论前提第56页
     ·“X 死也 Y”的主观化第56-57页
   ·“X 死也 Y”的产生机制第57-63页
     ·“宁(愿)X 死,也 Y”复句紧缩第57-58页
     ·“宁(愿)X 死也 Y”关联副词脱落第58-59页
     ·“X 死也 Y”句式的语用推理第59-63页
   ·小结第63-66页
第六章 结语第66-68页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66-67页
   ·本文的不足之处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3页
后记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得”字补语类型的习得难度研究
下一篇: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西战争神话语篇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