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文学理论论文--文学创作论论文--文学翻译论文

文学翻译的文体学评估框架

致谢第1-6页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0页
   ·研究目标第15页
   ·研究价值第15-16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6-18页
     ·文体学发展回顾第16页
     ·翻译评估现状研究第16页
     ·文体学对文学翻译的启示第16-17页
     ·评估框架构建第17-18页
     ·评估框架应用第18页
   ·研究重点和难点第18页
     ·重点第18页
     ·难点第18页
   ·理论创新第18-19页
   ·研究方法第19-20页
第二章 西方文体学发展回顾第20-26页
 引言第20页
   ·起步阶段:从印象到系统第20-21页
   ·兴起阶段:从形式到功能第21-24页
   ·从作者到读者第24-25页
   ·从文本到多模态第25页
 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文学翻译评估理论回顾第26-36页
 引言第26页
   ·翻译质量评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6-27页
   ·基于文体学视角的翻译批评研究回顾第27-35页
     ·早期论述第27-28页
     ·国外文体学视角翻译研究现状第28-30页
     ·我国文体翻译研究第30-35页
 小结第35-36页
第四章 传统修辞学与文学翻译评估第36-77页
 引言第36页
   ·语音修辞第36-44页
     ·语音音乐性第36-41页
     ·语音像似性第41-43页
     ·语音修辞格第43-44页
   ·语相修辞第44-53页
     ·大小写第45-47页
     ·拼写第47-53页
   ·词语修辞第53-62页
     ·词汇指称意义特征第53-56页
     ·词汇内涵意义特征第56-62页
   ·句法修辞第62-69页
     ·句子结构修辞第63-65页
     ·语法功能修辞第65-69页
   ·修辞格第69-76页
     ·反讽第70-71页
     ·挖苦第71页
     ·夸张第71-72页
     ·矛盾修辞第72页
     ·借代第72-73页
     ·暗喻第73页
     ·拟人第73-74页
     ·转品第74-75页
     ·通感第75-76页
 小结第76-77页
第五章 现代文体学与文学翻译第77-103页
 引言第77页
   ·功能文体学第77-85页
     ·概念功能第78-82页
     ·语篇功能第82-85页
   ·语用文体学第85-94页
     ·言语行为第86-87页
     ·合作原则第87-89页
     ·语用预设第89-90页
     ·礼貌策略第90-91页
     ·话轮第91-92页
     ·指示语第92-94页
   ·认知文体学第94-99页
     ·句法像似性第95-96页
     ·概念隐喻第96-98页
     ·主体-背景构造第98-99页
   ·叙事文体学第99-102页
     ·叙事视角第99-101页
     ·言语/思想呈现模式第101-102页
     ·故事节奏第102页
 小结第102-103页
第六章 构建文学翻译的文体学评估框架第103-128页
 引言第103页
   ·文学翻译评估文体学框架的理据第103-104页
   ·翻译文体评估的两个视角第104-108页
   ·构建评估框架第108-127页
     ·文学文本的文体意义及语言表征第108-122页
     ·文体意义与文体形式清单第122-124页
     ·评估框架、步骤、方式及原则第124-127页
 小结第127-128页
第七章 评估框架应用第128-191页
 引言第128页
   ·叙事型文本评估第128-167页
     ·小说英汉翻译评估第128-144页
     ·小说汉英翻译评估第144-167页
   ·抒情型文本评估第167-190页
     ·英诗汉译评估第167-184页
     ·汉诗英译评估第184-190页
 小结第190-191页
第八章 结论第191-194页
   ·主要研究内容回顾第191-192页
     ·文献综述第191页
     ·各文体学视角对文学翻译评估的启发第191页
     ·文学翻译的文体学框架构建和案例分析第191-192页
   ·研究价值与创新第192页
     ·研究价值第192页
     ·研究创新第192页
   ·研究的不足第192-193页
   ·未来研究的展望第193-194页
参考文献第194-207页

论文共2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学文本中的视觉翻译
下一篇:日本近代小说《不如归》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