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导言 | 第13-22页 |
一、新加坡华文教育发展背景 | 第13-15页 |
二、有关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三、研究问题 | 第20页 |
四、研究价值 | 第20-21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一章 分流教育概说 | 第22-38页 |
第一节 分流教育的发展 | 第22-24页 |
第二节 分流教育的概念 | 第24-26页 |
第三节 分流教育的功能 | 第26-28页 |
1. 促进社会劳动力的分工 | 第26-27页 |
2. 顺应学习主体的差异 | 第27页 |
3. 满足人的社会化与个人化的需要 | 第27-28页 |
第四节 分流教育的原则 | 第28-37页 |
1. 分流教育的公平性原则 | 第28-29页 |
2. 分流教育的适切性原则 | 第29-30页 |
3. 分流教育的民主性原则 | 第30-32页 |
4. 分流教育的科学性原则 | 第32-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二章 新加坡华文课程的发展沿革与流变 | 第38-63页 |
第一节 新加坡华文课程发展阶段的分期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新加坡华文课程发展的变革阶段 | 第39-57页 |
1. 殖民地时期的语文教育 | 第39-41页 |
2. 建国初期的语文教育—母语成为英校学生的必修必考科 | 第41-42页 |
3. 独立后的语文教育—教育分流促使母语教育没落 | 第42-52页 |
4. 二十一世纪初期的语文教育—“因材施教”的理想与落差 | 第52-57页 |
5. 课改影响 | 第57页 |
第三节 教育分流下新加坡华文课程的改革趋向 | 第57-60页 |
1. 追求公平性 | 第58页 |
2. 提高灵活性 | 第58-59页 |
3. 提供选择性 | 第59-60页 |
4. 符合适切性 | 第60页 |
第四节 新加坡上世纪华文课程改革遗留下来的问题 | 第60-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三章 从国内视野分析新加坡教育分流下华文课程的现状与问题 | 第63-89页 |
第一节 研究工具、方法与结果 | 第63-71页 |
1. 研究工具一—《新加坡华裔中学生华文态度调查》 | 第63-65页 |
2. 研究工具二—《新加坡初中毕业生中国历史文化知识调查问卷》 | 第65-69页 |
3. 研究工具三—《年轻华裔国民华文能力公众意见面谈》 | 第69-71页 |
第二节 分析与讨论—新加坡华文课程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71-88页 |
1. 华文社会地位不高 | 第71-72页 |
2. 华语为华族母语的非必然性 | 第72-74页 |
3. 文化目标之不可达 | 第74-82页 |
4. 华文课程与教学质量不断下降 | 第82-86页 |
5. 华文人才培养令人堪忧 | 第86-88页 |
小结 | 第88-89页 |
第四章 从国际视野分析新加坡教育分流下华文课程面对的挑战 | 第89-109页 |
第一节 世界汉语热潮的出现 | 第89-91页 |
第二节 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复兴 | 第91-94页 |
1. 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枯木逢春 | 第91-92页 |
2. 泰国华文教育蓬勃发展 | 第92-93页 |
3. 菲律宾华文教育前景光明 | 第93页 |
4.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执东南亚地区牛耳 | 第93-94页 |
第三节 二十一世纪创新型华文人才的殷求 | 第94-99页 |
1. 创新型人才的出现 | 第94页 |
2. 创新型人才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 第94-96页 |
3. 华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汉文化圈的语文课程改革 | 第96-99页 |
第四节 当前国际形势下新加坡华文课程面对的挑战 | 第99-108页 |
1. 双语双文化优势不易保留 | 第99-100页 |
2. 高素质华文人才不易培养 | 第100-101页 |
3. 华文能力未达跨国际就业水平 | 第101页 |
4.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华文人才难产 | 第101-103页 |
5. 国民“文化能力”严重缺失 | 第103-108页 |
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五章 分流教育下新加坡华文课程改革策略思考 | 第109-172页 |
第一节 建立公平而科学的分流体系 | 第109-125页 |
1. 当前分流标准存在的问题 | 第109-111页 |
2. 改进分流体系的前提 | 第111-114页 |
3. 改进分流体系的策略性思考 | 第114-120页 |
4. 促进学生华文能力发展的新分流架构 | 第120-125页 |
第二节 建设适合分流所需的华文课程 | 第125-156页 |
1. 以培养平衡的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综合能力为改革目标 | 第125-130页 |
2. 设定切合实际需要的课程目标 | 第130-141页 |
3. 建立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兼具的课程组织框架 | 第141-156页 |
第三节 分流背景下的教学改革 | 第156-171页 |
1. 体现“因材施教”的科学性规律 | 第157-160页 |
2. 有效提高华文教学质量 | 第160-171页 |
小结 | 第171-172页 |
结语 | 第172-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86页 |
附录一 新加坡华裔中学生华文态度调查问卷 | 第186-188页 |
附录二 新加坡初中毕业生中国历史文化知识调查问卷 | 第188-196页 |
附录三 年轻华裔国民华文能力公众意见面谈问卷 | 第196-198页 |
致谢 | 第198-199页 |